全球熱爆 鴨脷洲應景 岸邊驚現「萬魚空巷」銀光閃閃奇觀|Juicy叮

2023-07-10 07:01

全球熱爆 鴨脷洲應景 岸邊驚現「萬魚空巷」銀光閃閃奇觀
全球熱爆 鴨脷洲應景 岸邊驚現「萬魚空巷」銀光閃閃奇觀

今年7月初史上最熱,全球平均溫度連續兩天創紀錄,先後升至攝氏17.01度和17.18度。本港也連日卅多度高溫,就在大熱的7月3日這天傍晚,港島南區鴨脷洲岸邊出現「萬魚空巷」的銀光閃閃奇景。網民估計「(海)底下太熱,魚毛小魚受不了」,或與缺氧又或是受驚有關。

鴨脷洲岸邊萬魚空巷逐格睇 + 網民驚訝回應↓↓↓↓

樓主帖文。網上截圖
樓主帖文。網上截圖
網民:(海)底下太熱,魚毛小魚受不了?網上截圖
網民:(海)底下太熱,魚毛小魚受不了?網上截圖
片段攝於7月3日旁晚6時25分至27分。網上截圖
片段攝於7月3日旁晚6時25分至27分。網上截圖
網民:海底有大魚。網上截圖
網民:海底有大魚。網上截圖
萬「魚」空巷奇景。網上截圖
萬「魚」空巷奇景。網上截圖
有人上載天文台報道廣東河源7月3日發生地震的截圖。網上截圖
有人上載天文台報道廣東河源7月3日發生地震的截圖。網上截圖
有人上載天文台報道廣東河源7月3日發生地震的截圖。網圖
有人上載天文台報道廣東河源7月3日發生地震的截圖。網圖
岸邊銀光迷濛。網上截圖
岸邊銀光迷濛。網上截圖
網民:其實年年喺尖沙嘴都見到一群群。網上截圖
網民:其實年年喺尖沙嘴都見到一群群。網上截圖
網民稱「我都見到,比片入面大些又多2倍魚跳上石上」。網上截圖
網民稱「我都見到,比片入面大些又多2倍魚跳上石上」。網上截圖
鴨脷洲岸邊出現「萬魚空巷」的銀光閃閃奇景。網上截圖
鴨脷洲岸邊出現「萬魚空巷」的銀光閃閃奇景。網上截圖
樓主以「不知是否受驚或受天氣影響,好震撼!!」為題上載短片。網上截圖
樓主以「不知是否受驚或受天氣影響,好震撼!!」為題上載短片。網上截圖
短片就此結束。網上截圖
短片就此結束。網上截圖

樓主日前以「大量小魚兒湧上石灘」、「不知是否受驚或受天氣影響,好震撼!!」為題,在「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CWOS」上載長約26秒的短片,指片段攝於7月3日傍晚6時25分至27分。

短片拍攝到大批小魚隨水拍岸,石灘閃爍銀光,密密麻麻。有回應的網民上載相片和應,指「我都見到,比片入面大些又多2倍魚跳上石上,但少用錄影,太緊張冇按制,到海面平静才發覺,激氣」,另有人稱「其實年年喺尖沙嘴都見到一群群」。

有網民估計,大批魚兒湧上石灘可能是「(海)底下太熱,魚毛小魚受不了?」、「海底有大魚」、「缺氧」、「飛魚仔去錯路想跳返出去」,並指「啲魚毛好慘」;另有人上載天文台報道廣東河源7月3日發生地震的截圖,查問是否與此有關。其他網民回應請瀏覽上圖↑↑↑↑。

帖文來源: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CWOS

全球均溫2023年7月初連續兩天創紀錄

美國國家環境預測中心(NCEP)的測量結果顯示,今日7月3日一度是全球有記錄以來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天,達到攝氏17.01度,但翌日7月4日均溫又達到攝氏17.18度,連續兩天寫下最高溫紀錄。專家表示,氣候變化和厄爾尼諾天氣模式是極端高溫的罪魁禍首。

熱浪襲港實況↓↓↓↓

7月3日一度是全球有記錄以來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天。資料圖片
7月3日一度是全球有記錄以來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天。資料圖片
7月3日一度是全球有記錄以來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天,達到攝氏17.01度。資料圖片
7月3日一度是全球有記錄以來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天,達到攝氏17.01度。資料圖片
7月4日全球均溫達攝氏17.18度,連續兩天寫下全球均溫最高溫紀錄。資料圖片
7月4日全球均溫達攝氏17.18度,連續兩天寫下全球均溫最高溫紀錄。資料圖片
7月3日,在地球表面上方1.5至2米高度測量的平均氣溫為攝氏17.01度。資料圖片
7月3日,在地球表面上方1.5至2米高度測量的平均氣溫為攝氏17.01度。資料圖片
在1979年至2000年間,7月初平均氣溫為攝氏16.2度。資料圖片
在1979年至2000年間,7月初平均氣溫為攝氏16.2度。資料圖片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7月4日宣布,熱帶太平洋7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現象條件。資料圖片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7月4日宣布,熱帶太平洋7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現象條件。資料圖片
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都出現在2005年之後。資料圖片
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都出現在2005年之後。資料圖片

根據隸屬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國家環境預測中心的數據,7月3日,在地球表面上方1.5至2米高度測量的平均氣溫為攝氏17.01度,這數據超過去年7月24日創下的16.92度最高紀錄,是自1979年有衛星監察以來最熱,專家也認為,這是自19世紀末開始廣泛使用工具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在1979年至2000年間,7月初平均氣溫為攝氏16.2度。

由於北半球開始進入夏季,7月3日的新紀錄在翌日再次被打破。美國國家環境預測中心數據指出,24小時之後,即是7月4日,全球均溫達到攝氏17.18度。

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都出現在2005年之後,科學家指出,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

熱帶太平洋7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現象條件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7月4日則宣布,熱帶太平洋7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現象條件,這可能導致全球氣溫飆升、破壞性天氣的出現。這種引發全球升溫的氣候現象,很可能持續到2023年底。 

厄爾尼諾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氣候模式,一般每2至7年發生一次,通常持續9至12個月。它與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洋表面溫度變暖有關,影響太平洋周邊地區的洋流和氣流,進而給各地天氣帶來變化,通常乾旱少雨的地區可能發生洪澇,而某些多雨的地區可能出現乾旱。厄爾尼諾現象通常與南美洲南部、美國南部、非洲之角和中亞部分地區的降雨量增加有關;另也可能導致澳洲、印尼、南亞部分地區、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出現嚴重乾旱。

群魚湧岸邊新聞:

將軍澳群魚亂舞末日警示? 網民冷靜分析:因為呢個原因......

將軍澳群魚亂舞末日警示? 網民冷靜分析:因為呢個原因......
將軍澳群魚亂舞末日警示? 網民冷靜分析:因為呢個原因......

 將軍澳海濱出現群魚亂舞奇景,樓主6月11日以「d魚跳晒上水,唔知係咪打風先兆?攝於將軍澳」為題,在facebook專頁「大埔 TAI PO」上載短片。

有網民形容情景為「天降異象?」,是「凶兆?」、「世界末日?」,第一反應還估計是「地震」先兆。不過大家冷靜過後,指最有可能是「天氣太熱」,魚兒或因缺氧而跳出水面。有人甚至搞笑地指是「哀悼扁皮鴨~~」。

將軍澳海濱群魚亂舞逐格睇 + 網民各式各樣回應↓↓↓↓

樓主帖文。網上截圖
樓主帖文。網上截圖
網民:雖然香港附近的馬尼拉海溝未曾試過地震,不過都唔可以排除哩個可能性。網上截圖
網民:雖然香港附近的馬尼拉海溝未曾試過地震,不過都唔可以排除哩個可能性。網上截圖
將軍澳海濱出現群魚亂舞奇景。網上截圖
將軍澳海濱出現群魚亂舞奇景。網上截圖
網民:d水太熱。網上截圖
網民:d水太熱。網上截圖
短片左左右右拍到將軍澳樓景。網上截圖
短片左左右右拍到將軍澳樓景。網上截圖
網民:(魚)驚都會呀。網上截圖
網民:(魚)驚都會呀。網上截圖
魚兒不時躍出水面,在岸邊揚起如星星閃爍的水花。網上截圖
魚兒不時躍出水面,在岸邊揚起如星星閃爍的水花。網上截圖
網民:天降異象。網上截圖
網民:天降異象。網上截圖
一名懷疑釣客近距離見證群魚亂舞(紅圈示)奇景。網上截圖
一名懷疑釣客近距離見證群魚亂舞(紅圈示)奇景。網上截圖
網民:太熱水缺氧。網上截圖
網民:太熱水缺氧。網上截圖
有網民形容情景為「天降異象」。網上截圖
有網民形容情景為「天降異象」。網上截圖
網民:哀悼扁皮鴨~~。網上截圖
網民:哀悼扁皮鴨~~。網上截圖
樓主指「d魚跳晒上水,唔知係咪打風先兆?攝於將軍澳」。網上截圖
樓主指「d魚跳晒上水,唔知係咪打風先兆?攝於將軍澳」。網上截圖
網民:北海道6.2級地震多地感受震感。網上截圖
網民:北海道6.2級地震多地感受震感。網上截圖
魚兒跳出水面(紅圈示)。網上截圖
魚兒跳出水面(紅圈示)。網上截圖
網民:水熱同缺氧。網上截圖
網民:水熱同缺氧。網上截圖
魚兒不時躍出水面。網上截圖
魚兒不時躍出水面。網上截圖
網民:水太熱,氧氣減少。網上截圖
網民:水太熱,氧氣減少。網上截圖
有人正經地估計,魚躍水面可能與「d水太熱」有關。網上截圖
有人正經地估計,魚躍水面可能與「d水太熱」有關。網上截圖
網民:太熱。網上截圖
網民:太熱。網上截圖
快艇在離岸不遠處駛過,畫出一道白痕。網上截圖
快艇在離岸不遠處駛過,畫出一道白痕。網上截圖
網民:凶兆。網上截圖
網民:凶兆。網上截圖
另有人指「(魚)驚都會呀」、「有船經過都會嚇到」。網上截圖
另有人指「(魚)驚都會呀」、「有船經過都會嚇到」。網上截圖
網民:星期二我會中六合彩的先兆。網上截圖
網民:星期二我會中六合彩的先兆。網上截圖
網民:每年呢啲天氣都係咁~見過好多次。網上截圖
網民:每年呢啲天氣都係咁~見過好多次。網上截圖
網民:打緊風時見過係咁。網上截圖
網民:打緊風時見過係咁。網上截圖
魚躍水面(紅圈示)。網上截圖
魚躍水面(紅圈示)。網上截圖
網民:愉景灣都見過係咁。網上截圖
網民:愉景灣都見過係咁。網上截圖
網民:(魚)可能缺氧。網上截圖
網民:(魚)可能缺氧。網上截圖
魚兒躍出水面,在岸邊揚起水花。網上截圖
魚兒躍出水面,在岸邊揚起水花。網上截圖
短片就此結束。網上截圖
短片就此結束。網上截圖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