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訪德 拆局︱學者:與中國合作德國經濟才能「去風險」

2023-06-19 11:28

李強抵達柏林。
李強抵達柏林。

國務院總理李強昨日展開對德國的訪問,這是李強今年三月上任總理後的首次外訪,他強調此訪要為維護國際產供鏈穩定發出積極有力信號。中國社科院中德合作中心祕書長胡琨撰文指出,中德貿易關係近期出現的消極變化值得警惕,而無論是為了中德兩國經濟的穩定與持續發展,還是著眼於全球經濟綠色轉型的順利,中德兩國在政治上求同存異、在經貿領域相向而行,無疑都是尤有必要和最理性的選擇。

外長秦剛較早前訪問德國,和德國總理朔爾茨會面。
外長秦剛較早前訪問德國,和德國總理朔爾茨會面。
中德汽車製造合作已有數十年。圖為一汽的大眾汽車生產線。
中德汽車製造合作已有數十年。圖為一汽的大眾汽車生產線。

《環球時報》今日刊出胡琨專文指出,內需始終是德國經濟的支柱,私人消費占其國內生產總值超半數;同時德國也是出口大國,出口額與私人消費規模相當,最重要的交易夥伴則是歐盟,超過一半的德國出口產品被歐盟其他成員國購買。近年來,歐洲經濟一體化對德國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愈發明顯,2023年4月,德國對歐盟其他成員國出口環比增加4.5%,增速是對非歐盟國家出口的近兩倍。

胡琨說,就國別來說,無論是貿易總量還是一些細分領域,中國都是德國最大交易夥伴和主要商品進出口國。然而,中德貿易關係近期出現的消極變化值得警惕,即在德國出口形勢總體好轉的背景下,德對中出口卻持續下滑。2023年第1季德國對中出口同比下降12%,4月同比繼續減少9.6%。

胡琨表示,中國對德國汽車及零組件需求下滑是德國對中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國為德國第四大出口目的地,對中出口只占德國出口的不到6%。與此同時,儘管中國仍然是德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但德國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也在收縮,2023年第1季同比減少9.7%,中國作為德國最大交易夥伴的地位有被美國超越的風險。

胡琨強調,這些變化,並不完全遵循純粹的經濟邏輯,而是德國國內與國際各類政治與經濟力量複雜博弈的表現。中德在經貿領域深耕多年,雙方互為對方重要的市場,德國是中國引進技術和資本的重要來源地,中國製造業則是德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關鍵環節,雙方都從雙向依賴的經濟合作中受益頗深。

胡琨稱,同時,在綠色經濟領域,中德更是優勢互補,是天然的理想合作夥伴,2023年第1季,德國從國外進口的產品中,39.2%的鋰電池和28.2%的電動汽車都產自中國。顯然,無論是為了中德兩國經濟的穩定與持續發展,還是著眼於全球經濟綠色轉型的順利,中德兩國在政治上求同存異、在經貿領域相向而行,無疑都是尤有必要和最理性的選擇。

---

《星島申訴王》100集誕生之我最喜愛影片票選,由6月16日至6月30日,玩遊戲贏取總值超過10萬豐富禮品!

立刻點擊投票👉🏻https://tinyurl.com/38dfzwtv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