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弱勢心不變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 蔡海偉
2023-05-20 13:27
從事社會服務工作三十年,蔡海偉由前線社工一步一步做到社會服務聯會(社聯)行政總裁,代表全港近五百間社福機構。三十年來,雖然社會有不同的變化,但他幫助弱勢社群的心一直不變,仍在盡力回應社會需求。
回顧過去三年多的疫情,社福界首當其衝,由「撲口罩」到上門為長者打疫苗,他和社聯團隊總動員出擊,務求以最快速度支援照顧者、幫助有需要的人;展望未來,他希望促成更多跨界別合作,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加入社聯逾三十年、二○一三年起接任社聯行政總裁的蔡海偉,說話文質彬彬、外形「官仔骨骨」,比起社工更像一位教書先生。原來他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真是做教師,「我在港大主修機械工程,選讀這科不是因為對理工特別有興趣,七、八十年代學校未有『生涯規劃』概念,當時數學、物理成績好,考大學自然就選數理科。」
畢業後面對就業的抉擇,「我喜歡幫人,中學時期已經參加義工訓練班,無論對象是長者、青少年還是殘疾人士,義務工作都給我好大滿足感;到大學時期,已經成為訓練班負責人之一。所以大學畢業有兩個打算,一是做青年工作—去當教師;一是做社工。由於社工要再考專業資格,於是就先去教書。」
儘管教學工作忙碌,他仍心繫社會工作,在北角的中學下班後,再過海去新蒲崗一間青年中心兼職,「有一次翻開舊文件,發現中心在六十年代曾成立殘疾人士組織,為他們辦活動。在那年代,政府、社會對殘疾人士缺乏支援,中心做這件事是非常困難且難得。加上在兼職時候,令我體會到社會的確需要更多有心人幫忙。所以兩年後決定到美國深造社工課程。」
社會工作如打仗,需要前線服務,亦要後方軍師參謀。九一年,蔡海偉碩士畢業回港,翌年加入社聯,以至接任行政總裁一職前,一直主力做研究、政策倡議及海外交流工作,「九二年加入社聯復康部,聚焦殘疾人士的不同需要,由搭車出行到就業困難,研究最切合幫助他們的政策。當時本港部分社福設施,如嚴重智障人士宿舍、愛滋病服務中心等,都被地區居民反對,我們有責任教育和糾正歧視行為;加上當時政府正草擬《殘疾歧視條例》,我們不斷跟不同界別人士交流、向政府表達意見,希望法例更完備。」
促成扶貧委員會
蔡海偉最難忘的是九六年,社聯進行本港首個貧窮研究,那時社會表面十分風光,是靠炒股炒樓可以致富的年代。他說:「九六年轉至社聯政策研究部,主要做香港貧窮問題研究,當時社會並不掌握、亦不關注貧窮問題。因為一段長時間,本地經濟發展得很好,但九十年代開始,本地工業北移、製造業式微,短短幾年間,製造業職位由九十萬急跌至不足三十萬個,即是六十萬個職位消失了。有些工廠工人原本月薪連加班津貼有一萬至兩萬元,被迫轉做餐廳清潔,月入跌至四、五千元。」
九六年,他和中文大學社會學教授黃洪發表本港第一次貧窮研究,統計出香港約有六十萬人處於「食都唔夠食」的赤貧水平,佔當時六百四十萬人口約一成。報告發表後,引起社會和國際關注。九七年起,社聯每年都促請政府成立「扶貧委員會」,八年後最終成功。他憶述:「到現在都好記得,○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剛放完聖誕假收到特首辦電話,話董生(時任特首董建華)下午要見我們。」○五年一月,他的《施政報告》便提出成立扶貧委員會。
行政總裁要「收聲」
二○一三年,蔡海偉接替退休的方敏生,獲任命為社聯行政總裁。他分享上任後第一個挑戰是要「收聲」。「接任行政總裁後,同事可能會覺得我講的就是『最高指示』,但我希望讓同事自己發揮,所以我要盡量『收聲』,先聽同事看法。有時聽落看似很小的事,其實也很重要,因為負責實際運作的同事,往往最掌握問題所在。」
在新冠疫情初期,社聯辦公室為口罩而奔波。「二○二○年一月二十九日,政府宣布公務員特別上班安排。當時市民對疫情未掌握,人人撲口罩,十分恐慌。我們即時面對一大難題,前線社福單位不能停止服務,上門家居服務、院舍前線人員亦不可能在家工作,他們都嚴重缺乏口罩。幾經辛苦,我們找到一位航運朋友,幾天內由土耳其空運五十萬個口罩到港。」
撲到口罩,只是工作的開始,「該批口罩二月二日到港,馬上要找地方存放,我們找到一間在北角的服務單位借出地方。但該單位有很多窗,當時全城都缺口罩、搶購口罩。為安全計,同事用黑色垃圾袋和紙皮密封窗戶,IT同事再安裝閉路電視加強保安。另一組同事則逐一致電屬下機構,統計所需數量。最終在一個星期內完成整個運輸、貯存、統計、分發五十萬個口罩。」
為七千長者上門打針
疫情期間蔡海偉另一件難忘事,是籌劃上門為長者打疫苗,「去年三月初第五波疫情,好多長者染疫過身,我們發現一個服務罅隙,就是行動不便的長者無法落樓去注射中心。於是我們提出要上門打針,滙豐銀行慈善基金兩日內即撥款數千萬元。我們馬上找合資格醫療人員、聯絡衞生署安排疫苗及貯存地方、詢問機構編列有需要接種的長者名單、設查詢熱線等。」
社聯安排半數人手投入上門打針計劃,團隊馬不停蹄日日加班,蔡海偉也加入幫忙接熱線,最終在三星期內完成籌備開展計劃,一共為七千名長者上門注射疫苗,其後獲政府接手跟進。
到後疫情時期,適逢社聯成立七十五周年,蔡海偉稱社聯將繼續與社會同行,「透過上門打針計劃,讓我們知道社會有很多有心人,包括商界、專業人士、不同基金會等,希望繼續透過社聯,把不同界別的有心人連結一起。面對社福界人才流失,我們更希望加強中層人員的支援,讓他們不要單打獨鬥。」
社會工作固然會因社會改變而有所不同,唯一不變的是做社工的初心,「當然我們現在有很多難題,大家庭變小家庭,所以更關心照顧者的壓力,近年又好像多了SEN(特殊學習需要)小朋友,還有貧富懸殊、人口高齡化等等問題。今日做社工難題好似多了,但同時我們的機會也增加,多了很多關心社會的不同界別人士、基金會;科技亦能幫助社福工作。作為社會工作者,始終不變的是,一定要不停學習,更好地回應社會需求。」
樂齡科技推手
蔡海偉在社聯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是推動樂齡科技,「這項目是受到一個醫療儀器所啟發,在一六年一次比賽中,看見醫生展示一款比手掌還小的儀器,只要長者放在手上,便可簡單做心電圖測試,偵測心率,減低中風風險。」
當時他覺得社福界都要運用科技幫助工作,於是組隊到日本考察,發現當地有沖涼機、洗頭機、吊牀用的室內吊機,且全部不是新鮮事物,當地長者更可以保險計劃來租用產品。
回港後,社聯便與政府合作,在一七年舉辦本港首屆樂齡科技博覽。到二一年,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社聯主辦的「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中心在火炭開幕,除了讓公眾親身體驗樂齡科技器材外,還向有需要人士提供產品租賃、評估和個案跟進。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