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復修中環街市舊相片 設為多媒體互動裝置 將昔日魚檔面貌活現眼前

2023-05-15 00:00

活化後的中環街市已成為本港新景點,如想懷緬街市昔日的面貌,就要觀看舊相片,市建局最近就委託視覺及數碼藝術家黃宏逹,以創新的人工智能科技,修復攝於50年代魚販在攤檔販賣情景的相片,作為活化保育魚檔的藍本,亦為下一階段加設多媒體互動裝置做好準備,裝置預計8月啟用,屆時市民可感受箇中氣氛並拍照留念。

於1939年落成的中環街市,曾經是東南亞最大型肉類市場,三層街市共有285個攤位,除售賣家禽,亦設有魚檔及肉檔等,其中地下一個魚檔是一大亮點,從復修後的相片可見,檔主容貌清晰呈現,枱面放著刀具和砧板,劏好的魚在架上任人挑選,畫面每個細節結合起來,不難令人聯想起昔日魚檔情景。

市建局復修中環街市舊相片,並設為多媒體互動裝置。左起:黃宏達、古倩珊及鄭寶鴻。 市建局提供
市建局復修中環街市舊相片,並設為多媒體互動裝置。左起:黃宏達、古倩珊及鄭寶鴻。 市建局提供
舊相片為黑白照,且有很多細節未能清晰地呈現。 香港歷史博物館提供
舊相片為黑白照,且有很多細節未能清晰地呈現。 香港歷史博物館提供
修復後的相片,呈現相中本來難以辨認的細節。 市建局提供
修復後的相片,呈現相中本來難以辨認的細節。 市建局提供

市建局規劃及設計經理古倩珊,是中環街市保育項目的規劃設計團隊代表,她指,保育團隊翻查歷史圖片,了解昔日街市面貌,但礙於當時攝影技術所限,早期照片只限於黑白,而且大多較模糊,曝光不良,或有其他瑕疵,且因年代久遠而褪色,令人難以看清楚當中細節。由於團隊發現較多圖片和魚檔有關,因此選擇展出魚檔的照片。

黃宏逹指,透過人工智能系統,將殘缺的黑白照片修復及上色、提高相片畫質及清晰度,以及產生更貼近昔日面貌、具視覺吸引力和高質量的圖像,同時可填補和呈現相中一些本來難以辨認,如文字等的細節,而數碼化和修復珍貴的歷史相片,可確保相關歷史和社會面貌得以更完整地保留,讓地方文化可以傳承到下一代。

修復後的照片,站在右邊的老伯被移除,黃宏逹解釋,和配合互動裝置有關。他續指,修復圖片工作需要和團隊多溝通,判斷和確認圖片細節,整個過程逾一個月時間。

修復成果獲香港歷史博物館專家顧問鄭寶鴻讚賞,指畫面大致和當年情景一樣。他描述圖片時指,檔主賣的應該是鯇魚等大魚,招牌下吊著的竹蘿是用來放錢,檔後有兩個魚缸和一個儲水箱用作養魚。他又憶述,曾和媽媽在中環街市買魚,檔主會以報紙包魚,再以咸水草紮着魚嘴,讓來買餸的人把魚帶回家。

本報記者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