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MMA」頻上演 心理專家拆解原因 竟同解除「口罩令」有關?

2023-04-08 08:00

「街頭MMA」頻上演 心理專家拆解原因 竟同解除「口罩令」有關?
「街頭MMA」頻上演 心理專家拆解原因 竟同解除「口罩令」有關?

過去數年疫情肆虐,加上經濟低迷,導致社會大眾積聚壓力無處發泄,部分人往往因瑣碎事情與陌生人爭執,甚至大打出手,不時有類似事件被途人拍攝上載網絡。有心理專家接受本網專訪指出,部分人對社會復常後到處擠逼的情況仍未適應,加上撤銷「口罩令」導致暴躁或凶惡神情表露無遺,間接引致爭執或暴力事件;另一名心理專家則認為,經濟低迷引發的失業、收入減少、公司倒閉等問題,均會增加社會上的壓力,呼籲有壓力人士多做運動、多向身邊人傾訴,盡量不要過度工作,應抽空享受生活。

香港心理衞生會執行委員黎守信表示,憤怒可由多個不同因素導致,如壓力、情緒低落、精神疾病、酒精等等,而過去3年疫情肆虐,社會大眾承受巨大壓力,疫情導致的封關、檢疫、隔離、社交距離等措施,不但令社會秩序被打亂,亦打亂了個人的工作、學習、旅游計畫,自然導致心情壓抑;在家工作及上課等安排亦令不少家庭被逼長期共處一室,引致關係緊張,增加心理壓力。

黎守信續稱,復常後,「限聚令」等措施陸續取消,市民可自由外出,社會秩序恢復,按理應屬好事,但放寬限制亦有其負面影響,例如疫情期間,市民響應政府呼籲減少外出,街上變得清靜,惟疫情結束後大量市民出外,街頭人多車多,擠逼和嘈吵環境影響了一些人的情緒。

1月1日:一對中年夫婦乘坐九巴75K期間,與一名父親及其兒子和媳婦因嬰兒車阻路問題起口角,夫婦與父子互罵後互相推撞及揮拳施襲,隨後警方接報到場,及至當月10日拘捕4人。
1月1日:一對中年夫婦乘坐九巴75K期間,與一名父親及其兒子和媳婦因嬰兒車阻路問題起口角,夫婦與父子互罵後互相推撞及揮拳施襲,隨後警方接報到場,及至當月10日拘捕4人。
2月14日:當日網上流傳影片,可見一名乘坐巴士期間沒有戴好口罩,戴眼鏡男子出言提醒,大叔感到不滿,站起來反罵,兩人展開激烈罵戰。
2月14日:當日網上流傳影片,可見一名乘坐巴士期間沒有戴好口罩,戴眼鏡男子出言提醒,大叔感到不滿,站起來反罵,兩人展開激烈罵戰。
3月26日:一名赤腳、穿粉紅裙的中年女子,在港鐵車廂內以鞋子怒打一名黑衣男,有好心乘客上前勸交,但險被「打埋一份」。據悉,涉事女子為遊客,指因手袋撞及一名男子,雙方因而爭執,其後男子施襲,於金鐘站下車逃去無蹤。
3月26日:一名赤腳、穿粉紅裙的中年女子,在港鐵車廂內以鞋子怒打一名黑衣男,有好心乘客上前勸交,但險被「打埋一份」。據悉,涉事女子為遊客,指因手袋撞及一名男子,雙方因而爭執,其後男子施襲,於金鐘站下車逃去無蹤。
3月28日:姓劉男子乘坐69M九巴期間,疑因講電話聲浪太大,引來乘客不滿,36歲壯健男乘客出言阻上不果,出手將劉按在座位上狂毆多拳,最後將其拉出車廂,雙雙在街頭糾纏,劉其後被踢倒地,壯健男不久離開現場,但2日後被警方拘捕。
3月28日:姓劉男子乘坐69M九巴期間,疑因講電話聲浪太大,引來乘客不滿,36歲壯健男乘客出言阻上不果,出手將劉按在座位上狂毆多拳,最後將其拉出車廂,雙雙在街頭糾纏,劉其後被踢倒地,壯健男不久離開現場,但2日後被警方拘捕。
3月29日:當日網上流傳短片,可見兩男子疑因碰撞問題起爭執,「短褲男」憤然吐口水,即遭「四眼男」掌摑,街頭格鬥一觸即發,「四眼男」以矯健身手力壓「短褲男」,在地上纏鬥半分鐘後被途人勸服分開。
3月29日:當日網上流傳短片,可見兩男子疑因碰撞問題起爭執,「短褲男」憤然吐口水,即遭「四眼男」掌摑,街頭格鬥一觸即發,「四眼男」以矯健身手力壓「短褲男」,在地上纏鬥半分鐘後被途人勸服分開。
香港心理衞生會執行委員黎守信表示,「口罩令」的解除,亦有可能與鬥毆事件增加有關。 資料圖片
香港心理衞生會執行委員黎守信表示,「口罩令」的解除,亦有可能與鬥毆事件增加有關。 資料圖片
香港註冊精神科醫生何美怡表示,疫情是否令普羅大眾精神狀況轉差,需等待各地研究結果出爐才能評論。 資料圖片
香港註冊精神科醫生何美怡表示,疫情是否令普羅大眾精神狀況轉差,需等待各地研究結果出爐才能評論。 資料圖片

學生和家長也是另一個受復常影響壓力增加的群體。黎守信指出,疫情期間,學校停課多時,並且長期綫上教學,不少學生均因爲教學模式轉變導致學業退步,及至返校上課後,學生容易跟不上學習進度,讀書壓力大增,緊張子女學習情況的家長也受到影響,「整體而言,唔同階層嘅人都需要去適應返復常呢個情況。」

「口罩令」的解除,亦有可能與鬥毆事件增加有關。黎守信分析,口罩有隱藏情緒和表情的作用,佩戴口罩時,憤怒和不太友善的表情會被遮蓋,但除罩後,暴躁或凶惡的神情表露無遺,間接引致爭執或暴力事件。

香港註冊精神科醫生何美怡表示,暴力傾向與精神病並無直接關係,精神病患大部分沒有暴力傾向,有暴力傾向的人大部分沒有精神病。暴力傾向的成因多樣,包括環境、個人性格等等。

何美怡指出,疫情確實導致部分强逼症病人的病情變得嚴重,但疫情是否令普羅大眾精神狀況轉差,或令精神病人增加,則需要等待世界各地的研究結果出爐,才能加以評論。她又指,經濟低迷普遍導致社會氛圍壓抑,失業、收入減少、公司倒閉等問題亦會增加社會大眾的壓力。面對壓力,何美怡呼籲多做運動,多向身邊的人傾訴,切忌獨自苦撐,同時不要過度工作,因為此舉也會導致壓力增加,應注意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抽空享受生活。

記者黎可晴

---

《星島申訴王》於3月1日隆重登場,節目為民請命抱不平、追蹤城中熱話,亦會搜羅溫情小故事。你申訴,我跟進,搵91999933,《星島申訴王》隨時候命!
立即報料: https://bit.ly/3IMunqd
你的獨家報料一旦被採用及報導,將獲得乙份獎品。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