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環團研究稱全球大型填海爛尾多 倡優先規劃北部都會區棕地

2023-02-16 14:04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綠色和平聯同本土研究社在今日(16日)發表有關「明日大嶼危機」的研究報告,報告總結了國際間失敗的填海案例,質疑興建大型人工島風險高、代價大,又指若不能解決規劃、財政、生態等潛在問題,「明日大嶼」願景可能是「夢境」。報告指,北部都會區已有至少433公頃的快熟棕地,當中100公頃是閒置土地,促請政府優先規劃並善用。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綠色和平與本土研究社研究報告截圖
綠色和平與本土研究社研究報告截圖
綠色和平與本土研究社研究報告截圖
綠色和平與本土研究社研究報告截圖
綠色和平與本土研究社研究報告封面截圖
綠色和平與本土研究社研究報告封面截圖
綠色和平與本土研究社研究報告截圖
綠色和平與本土研究社研究報告截圖
綠色和平與本土研究社研究報告截圖
綠色和平與本土研究社研究報告截圖
綠色和平與本土研究社研究報告截圖
綠色和平與本土研究社研究報告截圖

報告指,在外國52個大型填海項目當中, 至少有接近一半(46%)出現延誤甚至「爛尾」等涉及整體項目完成度的問題。而面積達1,000公頃(約明日大嶼之規模)的13個大型填海項目,77%均出現爛尾或延誤問題,完整落成的項目只有1個(8%)。

大型填海項目的發展模式可分為「政府主導」、「私人主導」和「公私合營」。研究發現,「明日大嶼」所採用的公私合營模式出現項目完成度問題的比率最高(60%),其平均填海面積遠大其餘兩種,可見政府邀請私人投資者參與是大型項目融資的常見手段。政府因而需製造足夠「商業誘因」,包括讓出一定控制權,令公眾更難從填海項目得益,同時亦影響公眾參與及規劃決策。

以韓國松島為例,私人發展商沒有實現韓國政府當初吸引外資進駐當地的構想,反而運用規劃上的自由度發展利潤更大的地產項目,最後因公私合營糾紛引致規劃願景走樣。報告指,由於政府是財政風險的最終承擔人,難以撇除「包底」角色,當私人發展商無法償還債務,面對財務問題時,政府為避免項目爛尾,往往也是由公帑「包底」。

質疑商業區供過於求 

報告又指,政府已推行建設啟德及東九龍一帶為「CBD2」,但其部份商業用地多次拍賣都流標,政府終在2021年申請改劃當中五塊商業用地作住宅用途,減少啟德商業總樓面面積15%,加上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擔心規劃功能重疊,出現甲級商廈過剩。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