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券商結業潮未停 業界憂期貨逼斬倉添重擔

2023-02-07 00:00

繼去年有47家本地證券商停止營業,數目破歷年紀錄之後,今年1月港股雖有「1月效應」出現大反彈,但單月仍有5家證券商停業,較去年同期3家,以及前年1家為多,反映結業潮未因港股反彈而稍停。有業界分析指,證券商停業潮不但受疫情及俄烏戰事等宏觀因素推動,亦由於網絡證券商快速普及、監管成本高昂等本地行業生態造成。業界亦擔心,當局收緊期貨業務監管,或令證券業界雪上加霜。

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會長陳志華表示,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去年的證券商停業潮,客觀而言有幾項主要因素,包括近4年的疫情和美國引發的環球加息浪潮等。另一因素則為本地行業生態,例如網絡型證券商普及,對傳統券商帶來毁滅性的挑戰;IPO逐漸變成名牌主導業務,中小行連包銷、配售的生意都難以獲得。

券商結業原因🔽

網絡券商普及,對傳統券商帶來挑戰
網絡券商普及,對傳統券商帶來挑戰
近年市場需求傾向美股市場,未能支持美股交易的券商被邊緣化
近年市場需求傾向美股市場,未能支持美股交易的券商被邊緣化
疫情加上息率上升,債市進入急凍狀態,券商收入減少
疫情加上息率上升,債市進入急凍狀態,券商收入減少
IPO逐漸變成名牌主導業務,中小型券商生意難做
IPO逐漸變成名牌主導業務,中小型券商生意難做
孖展融資資金成本快速上升,投資市場的風險偏好下降
孖展融資資金成本快速上升,投資市場的風險偏好下降
監管成本高昂
監管成本高昂
其他國家或地區有新機遇
其他國家或地區有新機遇

網絡經紀普及帶來挑戰
香港證券商協會主席陳柏楠亦表示,本地證券商迎來「結業潮」其中一個原因,是中港正恢復全面通關和大市成交上升至逾千億元的直接受惠者,均集中在頭部券商,無助改善C組的末端本地中小券商的經營環境。此外,券商在交易系統使用、合規上的成本亦不容小覷。他相信,本地券商「結業潮」今年可能會持續,料結業數量不會較去年少。

中大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指,現時的市場交投已復甦但券商結業潮未完,可能是現時證券行業的商業結構存在問題,即投資者偏愛銀行及網上證券商,以及IPO較少。

期貨強制斬倉指引雪上加霜
對於香港證監會剛剛結束的《適用於從事期貨合約交易的持牌人的風險管理指引》的諮詢,其中指引提出一建議,某客戶曾在過去30日內,兩次未能於清繳限期前清繳追繳保證金而無合理辯解,期貨經紀行便不應寬免追繳保證金或強制平倉安排。陳志華表示,證監會的建議非常理論或理想化,沒有考慮過證券商需要給予客戶彈性,去維持正在減少的生存空間。同時,證監會提出的建議,為強制平倉劃定期限,並要求未能符合規定的客戶不得享有寬免安排,可以形容為「一刀切」的做法。

業界:證監建議過分理想
他解釋,期貨商在追繳保證金(俗稱Call孖展)方面,需要考慮時差及電匯資金需時的因素,業界一般給予至少兩天寬限時間,部分跨境匯款更可能延後3至5日。同時期貨合約在某些時候會大幅上落,Call孖展涉及的具體金額,有時難以預測,客戶需要時間安排資金及匯款。

憂投資者棄香港市場
陳志華續指,如果強制推行T+2未到資金即斬倉,不能通融及缺乏靈活性,會逼使客戶放棄香港市場。對於套期保值及套利客戶,強制單邊斬倉,會給客戶到帶來巨大的市場風險,亦可能給期貨商帶來投訴及金融糾紛。他還稱,業界現時實行的Call孖展方法,即是否寬免強制平倉以及寬免時長,由期貨商自行决定,該做法既照顧了客戶的實際情况,保持了風險管理的適度靈活性,又有助於維繫良好的客戶關係,和吸引潜在的專業及機構客戶透過香港期貨商進行交易,因此目前期貨商Call孖展制度毋須更改。

券商界漸「貧富懸殊」
據港交所數據(388)顯示,港股A組經紀商的市佔率截至去年12月為67.21%,按年增加6.85個百分點;B組和C組經紀商市佔率按年則分別下滑5.57及1.28個百分點,顯示港股頭部券商市佔率持續提升。業界分析指,長遠而言頭部券商市佔率過大,可能不利於本港金融市場的發展,最後承擔後果的只會是投資者。

大券商非不能倒 壟斷市場終禍及股民
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會長陳志華表示,過去多年歷史加上常識證明,大的券商不一定是好以及不會倒閉,就如雷曼兄弟一樣。他續指,如果中小型經營者多一點,相信就算出風險時,市場也不會出現重傷現象。資料顯示,在2008年9月結業的雷曼,曾在本港掀起雷曼迷債風暴,苦主追討多年才取回大部分款項。

香港證券商協會主席陳柏楠亦表示,頭部券商的市佔率日益擴大,長遠而言或不利於本港金融市場的發展,他稱,假設市場淘汰了中小型券商,大型券商將會壟斷整個交易市場,交易定價亦將由該些券商制定,最後承擔後果的可能只會是投資者。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