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40少年涉毒被捕數目較兩年前激增一倍 警:放寛入境後運毒個案趨升

2022-11-12 18:16

李蔚詩指今年平均每月青少年因毒品被捕人數,較兩年前上升一倍。陳浩元攝
李蔚詩指今年平均每月青少年因毒品被捕人數,較兩年前上升一倍。陳浩元攝

警方毒品調查科今日(12日)在西九文化區舉行「Love Our Life- LOL Party禁毒展覽」,主題為「Love Our Life」(珍愛生命)。警方毒品調查科警司李蔚詩在展覽上指出,今年(2022年)頭3季21歲以下青少年因為毒品被捕比去年同期有下降趨勢,但比起2020年前,平均每月被捕人數上升一倍,且吸毒呈現年輕化趨勢。李蔚詩指,入境限制放寬後,再現海外運毒來港案例。

李蔚詩指吸毒呈現年輕化趨勢。陳浩元攝
李蔚詩指吸毒呈現年輕化趨勢。陳浩元攝
禁毒領袖學院「Love Our Life – LOL Party禁毒展覽」活動開幕禮。陳浩元攝
禁毒領袖學院「Love Our Life – LOL Party禁毒展覽」活動開幕禮。陳浩元攝
禁毒領袖學院「Love Our Life – LOL Party禁毒展覽」活動開幕禮。陳浩元攝
禁毒領袖學院「Love Our Life – LOL Party禁毒展覽」活動開幕禮。陳浩元攝
活動位於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海濱草坪。陳浩元攝
活動位於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海濱草坪。陳浩元攝
活動期望向大眾傳遞珍惜生命等信息。陳浩元攝
活動期望向大眾傳遞珍惜生命等信息。陳浩元攝

李蔚詩公布今年頭3季21歲以下青少年因毒品被捕案件時稱,今年至9月的數字為361宗,對比上年同期的472宗下降111宗。她稱,下降應與第5波疫情有關,觀察到3至4月份的數字明顯下跌,而5至6月則又見升幅。今年青少年平均每月約有40人因毒品被捕,比起2020年前的每月20人,上升約一倍。而分析今年上半年18歲以下因販毒被捕的青少年背景得知,約6成為男性,大部分為學生,超過7成無案底或有吸毒習慣。經過調查,大部分青少年是為了錢而進行販毒和運毒。

李蔚詩指出,吸毒同樣見到年輕化的趨勢。在2021年自願被呈報的吸毒人數上升了243人,該升幅全部來自21歲以下的青年,可能是由於壓力及朋輩的影響。今年最年輕因販毒而被捕者年僅13歲,情況令人擔憂,而上個月更有中二的學生煽動同學一起販毒。而根據分析,通常青少年濫用的毒品主要為大麻和可卡因,並濫用多種毒品。 對於青少年如何接觸到毒品,李表示大部分是通過使用互聯網、社交媒體或朋輩之間的聚會接觸到。

她表示,疫情開始後,從外地攜帶毒品入港的案例已經非常少見,但隨著「0+3」入境措施的實施,9月至10月均偵查到從外地攜帶毒品入港的案件。李稱,相信逐步開關後,毒品販運的手法都會逐步改變,警方也會繼續加強情報搜集、風險評估及加強執法行動。而今日的派對就是禁毒季的閉幕活動,希望培養青少年熱愛生命的正取價值觀,並期望在外來每年培養100名禁毒領袖,通過青年領袖的力量傳遞禁毒信息,利用協同效用讓青年影響青年。

活動上有兩位過來人分享了自己與毒品的接觸經歷,並呼籲年輕人要明白自己的人生價值,不要讓毒品摧毀自己的夢想。 

曾幾次戒毒又復吸毒品的阿蛋稱,自己從小學升入初中時便開始吸毒。她形容,那個時候一個人會很怕悶,就常常去一些沒有大人監管的朋友家玩,久而久之透過朋友就結識了一班損友,而其中就有人吸毒。隨後在聚會上,在朋友的分享和哄誘下嘗試了第一次吸毒。她表示,長期吸毒後,自己的記憶力會受到影響,許多自己做過的事情會忘記,判斷力也會下降。在最嚴重的時候,她稱自己每日睡醒就會想著吸毒,連自己都不想見到自己,甚至連照鏡都不想。16歲時,她發現自己懷了孕,但即使是在懷孕期間她仍繼續吸毒。直到最後因為「藏有危險藥物」罪被判入戒毒機構。她稱,吸毒這件事對自己帶來的最大影響在於,不僅為身體帶來了傷害,也為家人、朋友、下一代造成傷害。母親沒有辦法原諒、接受自己,女兒一出世就罹患心臟病。因此她呼籲年輕人,有好多事情都可以嘗試,但是一定要明白自己的人生價值到底是甚麼,是否要因為毒品而葬送。 

今年18歲的阿仔吸毒有一年多時間,15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成了家中的經濟支柱為口奔馳,因此忽略了對阿仔的管教。阿仔因此結識了一群社會上的朋友,在他們勸說吸毒「無煩惱」下,自己第一次開始嘗試吸毒。而鍾意踢球的阿仔,在吸毒後,連爬一層樓梯都會喘粗氣,更不要說踢一場90分鐘的球賽。更是在2021年因「藏有危險藥物」被法庭判入戒毒所。阿仔表示,家人對自己吸毒這件事感到十分傷心和失望,而自己的身體機能也大受影響,身體質素已經無法支持自己再繼續追逐踢足球的夢想。他呼籲年輕人千萬不要接觸毒品,因為後果難以想像,並且會摧毀自己的夢想。 

記者:解青羽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