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9成受訪中學生超市購物僅考慮價錢 團體:可持續消費不夠積極

2022-09-20 18:22

香港公平貿易聯盟公布問卷調查結果。香港公平貿易聯盟圖片
香港公平貿易聯盟公布問卷調查結果。香港公平貿易聯盟圖片

據香港公平貿易聯盟的調查發現,96.2%受訪者到超市購物時,均會以價錢合理性來決定會否購買某產品。聯盟認為,中學生對可持續消費的態度普遍不夠積極,對可持續消費的認識亦有待改善。

為了解和分析中學生對可持續消費習慣的認知,香港公平貿易聯盟透過「賽馬會公平貿易學校獎勵計畫2019-2022」於今年1月15日至2月14日進行一項中學生可持續消費習慣調查,並成功收回628份有效問卷。

研究發現,93.5%受訪者能正確指出區內設有基本的回收設施,如三色回收箱、舊衣回收箱和電池回收箱等。然而,受訪者對「綠在區區」和回收車服務的認知則欠理想,僅分別有31.8%和18%表示其社區有該設施,反映政府對「綠在區區」宣傳不足,亦可能由於社區可持續設施不足,因目前18區中仍有7區尚未設置固定的回收環保站。

在消費前的行為和認知上,調查數據顯示96.2%受訪者到超市購物時,均會以價錢合理性來決定會否購買某產品,不過產品物料是否對環境友善、生產過程對生產者或環境是否友善、包裝可否回收,以及公平貿易認證,分別只得21%、18.6%、15.6%和16.6%的關注度。至於分辨消費行為是否符合可持續模式,當中75%受訪者選擇價錢,其後依次為健康,環保、原材料、包裝等。受訪者中約半數人認為自己受心癮驅使消費,有44.7%受產品多元吸引,41.4%認為透過購物可獲得滿足。

張一心表示,中學生對可持續消費的態度普遍不夠積極。香港公平貿易聯盟圖片
張一心表示,中學生對可持續消費的態度普遍不夠積極。香港公平貿易聯盟圖片

聯盟指,受訪者偏向把產品價錢和可持續消費模式掛鈎,反映對可持續消費模式的認識有待加強,行為仍不夠堅實,較少考慮到產品的生產過程是否對環境友善、採集原材料時對破壞生態環境以及過度包裝等問題。

聯盟指,如受訪者以為可持續性是指個人經濟層面是⼀種謬誤。自新冠爆發以來,市民減少外出,轉為在網上購物。網購對於中學同學來說是⼀個誘惑和挑戰,家長應多加關注,幫助中學⽣控制自己的心癮,提醒不要只為滿足自己的慾望,要分清需要和想要的問題,在有需要購物時,更需考慮環境保護、公平貿易等各項因素,培養⼀個可持續消費的習慣。

受訪同學表示回收最多的是個人物品,達75.6%; 回收其他物品的實踐則不太積極,如家居大型廢物是39%,食品包裝是36.5%,非食品包裝25%,日常家居消耗品是 22.1%,而廚餘則只有9.7%。此外,逾7成受訪者表示會在家中實踐回收,而在居住的社區回收則有43%。

對於可被回收物品的認知,受訪者整體上雖然有認識但仍有謬誤,例如42.4%認為油漆罐可以回收。此外,有兩三成同學錯誤理解熱能感應紙質的收據、便利貼和保溫袋是可回收。

聯盟認為,受訪者消費後的可持續行為有待改善,調查顯示逾半人一星期以上才回收一次,或者從不回收。在認知與行為差異上,生活忙碌、回收過程繁複、附近缺乏回收設施等,都是阻礙回收的原因。另外,不少受訪者建議政府採取具體的措施以鼓勵市民回收,包括增設更多入樽機,提供經濟誘因等。

香港公平貿易聯盟總幹事張一心表示,調查發現中學生對可持續消費的態度普遍不夠積極,對可持續消費的認識亦有待改善,在實踐方面也不甚熱衷。她指,政府可加強宣傳以及投放更多資源予校方作推廣之用,並指政府若在社區內能增加回收設施、加強流動回收服務,令回收更快捷省時,可鼓勵中學生實踐可持續消費⾏為。她亦指,校方可推行學習與實踐並重的教育方法,讓師生⼀起實踐回收。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