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雷雄德│向「懶做運動」說不

2022-08-11 12:00

每日抽十至十五分鐘運動,有助改善孱弱的體質。資料圖片
每日抽十至十五分鐘運動,有助改善孱弱的體質。資料圖片

上星期日康文署舉辦的「全民運動日」圓滿結束,吸引不少市民及青少年參與,期望提升市民大眾恆常做運動的習慣。數年前衛生署推行健康香港邁向2025活動計畫,訂出九項健康指標,包括減少酒精相關的危害、減少鹽分攝取、減少吸煙率、遏止糖尿病及肥胖上升、減少高血壓發病率,以及減少體能活動不足等。粗略估計,本港超過一半市民沒有恆常進行運動的習慣,本港學童方面的人數比率更超過百分之九十。世衛專家警告,缺乏體能運動將會帶來非傳染疾病的沉重醫療開支。

如何推廣市民維持恆常運動習慣的確是較困難的議題,世界各地不少研究分析市民不做運動的原因,當中包括沒有時間、身體疲勞、沒有同伴、缺乏資源或技巧等等,而在健康促進的行為研究中,發現最困難的是改變參與者的內在動機,跳出日常生活的舒適區,如何從運動中尋找到樂趣,培養出健康行為和習慣。

衛生署的資料顯示,市民懶做運動的首要原因是「沒有時間」。有趣的是在美國的同類調查中,「沒有時間」同樣是首要的障礙。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不妨嘗試每日拿出十至十五分鐘,或者少看手機十數分鐘,進行毋須器材的輕鬆運動,例如以提升心肺功能為目標,到公園或海濱長廊急步行或緩慢跑步。首先感受運動帶給身體正面的益處,運動時流汗和釋放能量的舒適感覺,運動後晚上提升睡眠質素,運動恢復後充滿能量的感覺等。流行的長跑熱潮,不少長跑愛好者都是從這種循序漸進模式開始的。

其次兩個障礙是「缺乏能量」和「欠缺同伴」,港人工作繁忙,缺乏能量很可能是體質較弱,尤其是步入中年,恆常運動能夠改善孱弱的體質,提升血液循環系統,促進肌肉力量,適量運動令人活力充沛,精神爽利。至於沒有同伴的問題,可以參加運動興趣小組,或找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結伴做運動。

舒適的運動環境也是吸引市民做運動的誘因,例如維港一帶的海濱長廊,傍晚時候很多市民進行緩步跑,一邊運動一邊欣賞維港兩岸的燈飾,容易讓市民跳出懶做運動的舒適區。

開始時每星期進行兩至三次運動,循序漸進,持續四星期後便會感受到身體明顯的生理變化,呼吸暢順,充滿能量,改善睡眠,紓緩壓力,增強自信等等。當跳出舒適區後,可以為自己建立健康契約和目標,自我獎勵。如果能夠維持三個月以上,容易培養出恆常運動的習慣,實現「日日運動半個鐘,健康快樂人輕鬆」!(雷雄德)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