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城市規劃釀熱島效應 學者倡建「熱浪」制度

2022-07-28 07:30

天文台自本月中起發出酷熱天氣警告,至今超過十日。資料圖
天文台自本月中起發出酷熱天氣警告,至今超過十日。資料圖

香港近期錄得破紀錄高溫,氣溫普遍高達攝氏三十五度或以上,部分戶外地區的氣溫更逼近四十度。有專家分析指,本港天氣受全球暖化、熱島效應,以及缺乏綠色空間等影響,近年愈趨炎熱,隨着熱夜時間增長,恐令市民無法排出日間累積的熱力,長遠影響健康;有人批評,政府長年發布酷熱天氣警告,或降低市民對高溫的警惕,指是時候作出修改,或建立「熱浪」制度,並配合相關的應急救援機制,以應付未來持續攀升的溫度。

全球多國近日持續受極端高溫天氣影響,部分地區出現超過攝氏四十度以上高溫,釀成嚴重人命傷亡及經濟損失。而在本港,今年已有超過七日錄得攝氏三十五度或以上高溫,成為香港史上最熱的一年。本報訪問多位相關學者和專家,大多認同本港正處於「熱浪」,並透露本港持續酷熱的原因。

海風吸飽熱空氣 內陸更熱

  以節能減碳聞名的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直言,由七月中至今,天文台已連續超過十天發出酷熱天氣警告,氣溫持續錄得攝氏三十三度或以上,更曾錄得超過三十五度,顯示天氣非常炎熱,指本港已置身「熱浪」之中。他指出,市民日間置身戶外固然辛苦,晚上在家亦非常炎熱,不少市民若晚上不開冷氣,可能難以入睡,「這種炎熱影響日常生活,更影響人的健康,不可輕視。」

  他進一步解釋,香港的炎熱天氣與全球暖化,以及本港城市化有密切關係,特別提到新界鄉郊如上水、粉嶺及元朗等人口較不稠密的內陸地區,晚上仍然持續高溫,並不尋常。他指近日海風由尖沙嘴吹向新界內陸,原應起降溫作用,但近日天氣炎熱,因此海風經由沙田、大埔,再吹至上水,過程吸收各區的熱空氣,變成熱風。

洪藹誠建議,天文台可沿用酷熱天氣警告,但同時發出健康警示,提醒戶外工作人士中暑風險。
洪藹誠建議,天文台可沿用酷熱天氣警告,但同時發出健康警示,提醒戶外工作人士中暑風險。

極端天氣加劇氣候災難

  全球暖化不止令氣溫上升,更令極端天氣如颱風、暴雨及乾旱等日趨頻繁,威脅全球人類及生態安危。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漢明指,極端天氣下,氣溫即使只高出攝氏一至兩度,亦會帶來嚴重後果,舉例歐洲近年出現「熱浪」,伴隨極乾旱天氣,導致森林大火,大量二氧化碳釋出,加劇氣候危機,釀成災難,而本港近日出現的持續酷熱,亦屬極端天氣,很大程度與人口密集及高度城市化有關。

泥地取代石屎路助散熱

  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王沛欣認同,香港人口大多集中在其中三成的地區生活,人口密集程度,更甚於比香港面積少約一千六百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在人煙稠密加上密集的樓宇結構下,形成「熱島效應」。

  本港的城市規劃,確實影響市區氣溫。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名譽副研究員劉家麟舉例,香港多採用石屎作建築物和道路的物料,但相關材料吸熱,熱力很長時間也無法釋出,「你夜晚摸街上的石屎路,仍會感受到熱度。」他指,香港過去曾建立密集的屏風樓,加上缺乏綠化空間,均令市區出現熱夜,即當天最低氣溫為攝氏二十八度或以上,強調晚上應是身體恢復和休息的時間,無法散熱會影響健康。

  劉認為,近年政府和發展商在建樓前有進行空氣流通等評估,但尚有改善空間。他提到,要令市區降溫,可從遮蔭和通風改善,例如在地面行人步道種植更多植物,每三至五分鐘的距離,設遮蔭處給市民休息,可減少市民對冷氣的依賴,亦可從物料改善,如以磚頭代替石屎,或將石屎髹成淺色,可反射光綫,「同時配合道路設計,如以泥地和草地等取代石屎路,加速散熱。」

炎夏戶外工作,工人要慎防中暑。資料圖
炎夏戶外工作,工人要慎防中暑。資料圖

連續兩日酷熱 增死亡風險

  環保議題均是環環相扣,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強調,即棄餐具、塑膠產品、長開空調等生活模式和浪費的陋習都是引致極端天氣的成因,擔心政府在硬件上改善,卻忽視源頭減廢的重要性。

  近日高溫下,本港發生多名市民行山或郊遊時疑中暑身亡不幸事件,有人質疑,為何天文台未有發出「熱浪」警報,但實際上,本港未設有相關制度。王沛欣估計,因過去本港較少連續發出酷熱天氣警告,因此未有考量制定更高警示,但相信只是時間問題,又指現行量度溫度的方式「離地」,鬧市的氣溫往往較天文台公布的高出數度,未能如實反映情況,「特別是深水埗等劏房集中地,空氣更為侷促。」

  劉家麟認為,天文台有必要界定「熱浪」,他指其團隊正研究連續酷熱天氣下,長者的入院比率、死亡風險和身心健康有否受影響,希望協助香港找出較符合本港環境的熱浪定義,當中已發現連續兩日三夜發出酷熱警告,死亡風險會上升百分之六,盼相關資料可供當局參考,以制定相應的救援措施。

效法外國增設健康警示

  當年倡議制定酷熱天氣警告的林超英指,目前暫無國際氣象組織就「熱浪」釐定定義,認為現時的制度已經足夠,當天文台發出酷熱天氣警告,勞工處及其他政府部門都會作後續跟進,向市民提出建議。

  地球之友行政總裁洪藹誠認同,現行酷熱天氣警告行之有效,但認為隨着氣候變化,天文台可加強極端天氣的警示,提高市民的警覺性,坦言「攝氏三十三度發酷熱天氣警告、三十五度又發酷熱天氣警告,三十八度也是酷熱天氣警告」,擔心市民未必意會到當中溫度差異,對健康帶來的影響及嚴重性。

  早前有勞工組織提倡,希望勞工處將《預防工作時中暑的風險評估》,納入法定要求,令戶外體力勞動者在高溫下可按機制停工,訂立「熱浪」機制或是可行方法之一。洪坦言,對戶外工作人士、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極端高溫下的細微差異,足以對健康構成重大影響,建議當局效法外國,增設紅色警示或健康警示,提醒市民高溫熱浪不止炎熱,更會危害健康,同時配合衞生署的醫療專家,向市民提出建議及預防高溫下發病的方法。他又建議,天文台可加強未來九天天氣預報功能,如公布預計的高溫地區,及最高室外氣溫,讓市民及早預防。

每日雜誌 全文刊《星島》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