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雷雄德|過度活躍的靈丹妙藥

2022-04-14 12:00

家長定期帶小朋友到戶外「放電」,可提升小朋友的專注力。
家長定期帶小朋友到戶外「放電」,可提升小朋友的專注力。

近期在電視上有一位前本地女歌手拍攝的產品廣告,內容提及小朋友「坐唔定」,便給他服用一些聲稱可提高專注力的物質,引起家長的討論。小朋友所謂「坐唔定」,是生理上需要釋放能量給予身體健康生長的狀況,俗稱「放電」,不能夠否定這個生理現象對身體的益處。世界衞生組織強調,二至五歲的小朋友,每天需要進行不少於三小時的跑跑跳跳體能活動,中小學生每天起碼要有六十分鐘的運動,才可以促進體格生長。

所謂「坐唔定」,是形容小朋友活躍的行為,要視乎持續時間及影響程度來釐定,需要接受兒科醫生及專業護理人員的臨牀評估,是否需要服用藥物治療?家長絕不適宜在未診斷出是否患病便自行給予孩子服用藥物。兒童出現這活躍情況一般可歸納為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英文為Attention Deficit and /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原因大概與先天神經生理遺傳及後天環境成長等因素所造成。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二○一八年的數據指出,本港約有百分之六的兒童及青少年,患有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佔整體學童的比例其實不算太多,而當中七成多的患者,接受醫管局精神健康的服務。專家憂慮這類兒童患者,如果未能得到適當的臨床診斷及照顧,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自信心、增加肥胖的風險、影響學業、甚至日後對社會造成破壞或濫用藥物等行為,需要及早作出適當的診斷。

目前綜合文獻指出,利用適量運動尤其是帶氧運動,例如跑步、單車及游泳等,進行介入治療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的兒童,效果不俗。運動與藥物的作用相似,它可以提高大腦中的神經遞質水平,有助於緩解症狀。最近刊登在《臨牀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中,德國慕尼黑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六千多名初小學生的體能狀況,發現體能活動較佳的學生,他們的專注力同樣較高。專家分析指出,學童擁有良好的心肺功能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系統,改善內分泌系統,以及幫助腦部正常運作。是次研究的結果與早前的文獻十分吻合,學童參與適量的體育活動可以增強認知與分析能力,從而提升學術表現及考試成績。

家長需要多觀察子女的健康狀況,孩子「放電」後仍然未能表現專注,並出現異常行為,應及早尋求醫護人員的專業意見。(雷雄德)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