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波疫情|梁子超指部分幼童病情急速惡化 難預早識別嚴重個案

2022-02-25 10:03

梁子超指倘染疫幼童拒飲食、出現嘔吐及抽搐等,需盡早送院。資料圖片
梁子超指倘染疫幼童拒飲食、出現嘔吐及抽搐等,需盡早送院。資料圖片

本港第五波疫情仍未見頂,確診數字未見回落,短短兩周便出現三宗確診幼童離世個案,當中包括一名十一個月大的女嬰,為最年輕的死亡個案,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指,情況令人憂慮,坦言某些染疫幼童病情急速惡化較難預早識別,建議家長如留意到幼童病況有重大轉變,便應及早送院。香港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兒科專科醫生陳以誠則指,外界不應因此恐慌,強調病徵輕微的病童應留在家中隔離,毋須一併送院。

第五波疫情爆發至今,先後有三名幼童染疫死亡:四歲男童身亡後被發現帶病毒,三歲女童在兒童醫院深切部留醫多天後死亡,本周再多一名十一個月大女嬰入院檢測呈陽性,翌日離世。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在電台節目中指,相關幼童均出現急性腦炎、腦水腫等情況,或與兒童沒有接種疫苗、一段時間沒有上學影響免疫系統等因素有關。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指,本港在短時間內連續出現確診幼童死亡個案,情況罕見且令人憂慮,不過目前未有進一步數據,無法完全掌握有否其他特別因素促使個別患者的情況急轉直下,確切原因有待進一步調查。他解釋,本港曾經做到「清零」,亦未受Delta變種病毒影響,直至流入Omicron個案才爆發第五波疫情,情況較為特殊。而本港幼童過往無機會暴露於其他變種病毒,難以產生群體免疫,會增高幼童感染機會。

梁子超又指,Omicron確診個案的整體入院率及嚴重程度較Delta低,但針對十歲以下幼童的住院率並無下降,因此幼童風險相對高。梁又指,一旦發現幼童確診,家長或照顧者需要留意幼童情況有否重大轉變,譬如不願飲食、不活躍、持續不退燒、出現嘔吐或抽搐等症狀,便需要儘早送院,惟坦言某些幼童患者病情急速惡化,難以預早識別嚴重個案。

梁子超表示,現時三歲以下幼童無法接種疫苗,建議父母或照顧者應儘量留在家中,必要外出工作、購物時做足防疫措施,以免將病毒帶回家中,令幼童暴露於高病毒量的環境下。如果照顧者懷疑自己感染,應與幼童分開或交由其他人看管。

陳以誠。資料圖片
陳以誠。資料圖片

香港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兒科專科醫生陳以誠則表示,十一歲以下兒童的疫苗接種率僅得兩成,當中三歲留下幼童暫未能打針,感染風險較大。他同意港府過往的停課安排,或會令幼童較難接觸病毒,無法產生抗體,但亦不能避免有兒童因此產生嚴重病症甚至死亡,「唔可以由小朋友去死」,因此停課為必要之策,認為應待至幼童打針率達七至八成才恢復面授課堂。

陳以誠指出,三宗離世幼童病情的確比較嚴重,有機會與Omicron病毒變異有關,惟仍需候詳細的病毒基因圖譜分析結果才可作結論,又表示幼童因感染流感、疱疹等出現急性腦炎併發症的個案每年都見,強調大眾毋須因此恐慌,而將所有感染幼童送院,「就算真係確診都無咁多病床」,甚至有可能傳染到其他病童或者醫護,情況百利無一害。

陳以誠解釋,幼童並無新冠肺炎特效藥,入院後主要靠支援性治療,但對於症狀輕微者而言其實「無嘢可以治本」。若果病情輕微,應該留在家中隔離,萬一出現發燒、抽筋、嘔吐、脫水等嚴重症狀便需送院處理。他最後補充,港府目前正加快興建方艙醫院,相信床位數量便會有所改善,希望屆時可以提供一定數量符合兒童病房配套的病床。
 

星島法庭記者 :凌子淇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