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詐騙案大增 九十後經理搵快錢按樓借貸失600多萬元
2022-02-14 00:01
疫情下騙徒橫行,警方去年錄得近2萬宗詐騙案,比前年大增逾2成,電話騙案等「四大騙案」共造成逾12億元損失,當中一名疫情下在家工作的「九十後」跨國公司經理,從社交媒體見到「搵快錢」招聘帖文後,按指示加按個人物業和向財務公司借貸,將600多萬元轉帳予騙徒,以為可賺取高額佣金,沒料上當;部分電話騙徒則假扮衞生署職員,以受害人違反防疫指引等藉口詐財,有人被騙190萬元。為打擊及防範騙案,警方反詐騙協調中心致力制止騙徒取款,去年成功攔截高達23.5億元騙款,本月「防騙月」又統籌警隊各部門進行宣傳,提醒市民慎防騙案。
本報突發行動組
疫情下詐騙集團大肆通過網絡行騙。商業罪案調查科警司劉啟鵬、商業罪案調查科反詐騙協調中心總督察顏凱欣、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督察葉卓譽、東九龍總區重案組第三隊總督察莫子威日前透過新聞稿交代去年騙案趨勢。
警方數字顯示,去年錄得19249宗詐騙案,比前年的15553宗上升23%,當中電話騙案、求職陷阱、網戀投資和網絡釣魚「四大騙案」共造成12.7億元損失,騙徒往往藉詞拖延被揭發時間,又在本港開立多個銀行戶口接收騙款,再轉到其他銀行戶口,增加警方攔截騙款的難度,猶幸反詐騙協調中心去年仍成功攔截23.5億元騙款。
求職騙案方面,警方去年接獲1074宗舉報,比前年增加2.2倍,共損失8510萬元,近99%個案是騙徒透過網上平台接觸求職者,其中「匯款員」騙案近期較流行,單一損失金額最大案件涉及27歲人力資源公司經理。
據悉,受害人公司位於比利時,客人多來自外國,加上疫情緣故,故長期在家工作,某天他從Facebook發現招聘「國際轉款員」帖文,為賺快錢以WhatsApp聯絡對方,騙徒聲稱「老闆」準備在香港投資1000萬元食材生意,但因在內地無法匯錢到港,指示他將名下本港一個物業加按,並向6間財務公司借貸,涉款共670多萬,保證可賺取8%的佣金,他聞言信以為真,將巨款匯至騙徒指定的7個帳戶,隨後發現騙徒透過支票提供的報酬「彈票」,此刻騙徒稱他須完成整項工作,才可本利歸還,又要求再向另一財務公司借貸,他終發覺被騙報警。
電話騙案去年有1140宗,主要是「假冒官員」及「猜猜我是誰」,涉及新冠肺炎作行騙借口的案件則有28宗,被騙金額由8500元至190萬元不等,當中有騙徒假扮衞生署職員,多以受害人違反防疫指引或從內地運送疫苗到港為藉口騙財。
整體而言,去年電騙案宗數比前年下跌4%,但金額由前年5.75億元增至去年8.11億元,損失增加主要來自一宗電騙案,受害90歲老婦前年8月被假冒官員騙去2.5億元,至去年3月才揭發,警方事後拘捕一名19歲青年。受害人群組亦有變化,去年61歲以上長者受害人大減,31歲以下人士比例則由45%升至63%,當中內地來港大學生由80人急升至193人,最大損失受害人為21歲內地生,他於去年12月遇上假冒官員電騙,被騙300萬元。
網戀投資騙案則由181宗升至642宗,損失金額3.6億元,損失最多案件涉及1780萬元,受害65歲女退休人士去年10月經網上放租單位,隨後自稱38歲內地男子來電表示有興趣,又向她示愛及猛烈追求,得手後游說她安裝虛假應用程式投資比特幣,以及將巨款存入8個本地銀行戶口,取款後失去聯絡。
網絡釣魚騙案以假冒郵遞服務、金融機構和電子支付平台佔多,共715宗,涉款2563萬元,當中去年2月至3月,警方接獲15人報案,稱收到假冒本地銀行短訊,以戶口異常等藉口要求按入釣魚網站連結,聲稱重設網上銀行賬戶,他們依言輸入帳戶資料後,被轉走共87萬元存款,西九龍總區重案組及後搗破詐騙集團,拘捕17人。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