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迎虎年|農曆新年傳統習俗一帖睇 貼揮春都要揀時辰?

2022-01-30 11:00

一般而言大掃除後至除夕前都可貼上新揮春。資料圖片
一般而言大掃除後至除夕前都可貼上新揮春。資料圖片

新年新開始,雖然今個農曆年要在疫情下度過,外出賀年活動勢將減少,但如希望新一年能轉個大運,仍有不少傳統習俗可留意參考。 

●年廿八:洗邋遢 

俗語常云「年廿八,洗邋遢」,這一天是大掃除的日子,把家中的雜物、污垢清理出去,乾乾淨淨過個好年。「大掃除」有去舊迎新的意思,把往年的霉氣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迎接新年。如果想跟足傳統,大家不妨購買碌柚葉用來沖涼,及以碌柚葉煲水,清潔家中角落,驅走霉氣。 

年廿八「大掃除」有除舊迎新的意思。示意圖
年廿八「大掃除」有除舊迎新的意思。示意圖

至於貼揮春方面,一般來說,自農曆年廿四起已可以貼揮春,至於年廿八大掃除後、除夕晚(今年除夕為年廿九)前、以及立春當天亦適宜貼揮春,取「迎春接福」意義,最好挑選陽氣盛的時間貼,即早上 6 時到中午 12 時之間。先將舊揮春取下撕破,再貼上新的揮春。貼上揮春後,一般會留等待到來年歲末或立春才拿掉。 

●除夕:豐衣足食團年飯 

除夕夜,肯定要一家人齊齊整整、團團圓圓地食餐團年飯,辭舊迎新歲。團圓飯上少不了雞、魚等,取其有好世界、年年有餘的意頭。部分家庭在除夕夜更不會洗碗,更會特意煮多點飯菜留作翌日食用,取其盤滿缽滿、衣食無憂等意。 

派利是:俗語有云「利利是是」,派的人希望將祝福和好運給予收的人。利是又叫紅包、紅封包,最早期的時候是一張以毛筆寫有吉祥說話的紅紙,後來變成放桐板,現代則演變成放金錢。除了新春拜年時,長輩也於年三十晚會派利是予晚輩作「壓歲錢」。

長輩會給孩子壓歲錢。示意圖
長輩會給孩子壓歲錢。示意圖

●初一:忌洗頭、打爛東西、丟垃圾 
年初一是新一年的開始,習俗與禁忌也特別多: 
食舊飯——大年初一要吃除夕留下的過年飯,寓意去年的食物吃不完,今年還有剩餘,取其「年年有餘」的意思。
說好話——傳統上,過年期間要盡量說好話,不要說不吉利的字詞,例如「死」、「病」、「輸」、 「窮」、「破」等字眼。若不慎犯禁,長輩均習慣說「童言無忌」等話語化解。
「新正頭」忌掃地與倒垃圾——傳統上每家每戶都藏有福氣和財運,如果初一灑水、掃地與倒垃圾,就會將財神爺送走,亦會掃走財富與好運,所以當天不能掉垃圾。
忌打破東西——傳統認為新年期間打破東西會破財破運,若不小心打破了,就要用紅色的紙包起來,然後默念「歲歲平安」(取其諧音)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的吉祥語。

除夕夜一家人會齊齊整整食團年飯。資料圖片
除夕夜一家人會齊齊整整食團年飯。資料圖片

●初二:開年拜年,送禮要成雙  
年初二是開年,以往傳統習俗是出嫁女兒返回娘家拜年、吃開年飯的日子。而帶回家的禮品忌用單數,這是不吉利的意思,因為單數一般用於白事,紅事則會是雙數,所以禮物要雙數。現在這習俗變成了去親朋好友家拜年,有些人仍會保留送雙份禮物的傳統。 

●初三:「赤口」不宜拜年 
年初三為「赤口」,亦稱為「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會帶來不吉,是日會容易禍從口出,拜年時與人吵架,所以不宜外出及拜年。   

●初四:忌外出、留家接神明 
大年初四是民間習俗接神日,迎接眾神明、傳說灶王爺與家神回來守護家人,傳說灶王爺會點名,因此人們應該守在家中迎接眾神明,不宜外出,以保一年家宅平安。 

●初五:送窮日清垃圾、祭財神 
初五有「破五」之稱,初一至初四不能打掃的禁忌在這天解除,亦是「送窮日」,俗稱「趕五窮」(即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黎明到來便打開門戶放炮仗、「祭財神」、「掃房子」、「吃餃子」、「送窮」,有辟邪除災、迎接美好的意思。初一到初四的垃圾為「財氣」,但到初五以後便會變成「窮氣」,所以初五要將過年期間的垃圾清掃乾淨,否則會帶來窮困。 

●初六:啟市 
相傳女媧開天闢地、創造萬物生靈,先造六畜再造人,因此有六畜之日的說法:初一雞日、初二狗日、初三豬日、初四豬日、初五牛日、初六馬日,而初七日為人日。古時「馬日」又叫挹肥,農民會在這天落田、準備春耕,後來人們也在這一天才開始工作或做生意。所以不少店舖、打工仔會選擇在初六「啟市」。 

●初七:人日、諸事不宜 
相傳這天是神創造人的日子,所以是人類的生日。但這天傳說又稱「七煞日」,要安頓身心,避免出遠門,勿與他人爭執。 

●正月十五:元宵節 
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家家戶戶都會在飯後吃湯圓,然後出外賞花燈、猜燈謎。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

元宵節家戶戶會在飯後吃湯圓。資料圖片
元宵節家戶戶會在飯後吃湯圓。資料圖片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