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勇等3學者:推疫苗通行證後可放寬甚至取消社交距離措施
2021-12-28 10:08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與另外兩名港大學者龍振邦及孔繁毅一同在報章撰文,指圍堵清零是手段而並非目標,本港實行疫苗通行證後,可放寬甚至取消大多數社交距離措施。
三人在文中表示,本港在抗疫上的成績,全靠醫護的付出及市民自律、政府在食肆等卸除口罩的場所推行增加空氣流通或淨化空氣設備,以及嚴格執行邊境管制及隔離從高風險地區抵港的旅客,但指相關措施全屬防守,不能持久,而市民亦已漸露疲態,因此認為需盡快以疫苗建立抗疫韌性,準備重新開放香港。文章指,新冠病毒不會自然消失,圍堵清零是手段而並非目標,只屬過渡而並非長遠策略,是以嚴厲措施換取時間讓市民接種疫苗,盡快達到全民免疫,建立抗疫韌性。
文章強調,接種疫苗可降低長者染疫風險,即使感染,其病情會較輕,病毒量亦較低,長者及家庭成員均須接種疫苗。文章重申,兒童亦需接種疫苗,以減少學校傳播及蔓延回家,又指相信復必泰及科興很快可擴展至更低年齡的兒童,以及推出第三針的建議。
文章指,在實行疫苗通行證後,仍需輔以其他措施以達到全民免疫,並需先與業界溝通,亦要提供誘因,例如放寬或取消大多數社交距離措施,包括不再限制每枱共同用膳人數及營業時間,並指可參考現時D類食肆的措施。
他們認為,待整體接種率接近9成,本港可以根據風險向國際社會試行逐步開放,大幅縮短隔離時間,初期以公商務旅客為主,已接種疫苗的入境者應以抗體檢測確認疫苗接種紀錄,並於隔離的48小時內,3次核酸檢測呈陰性即可批准離開隔離設施。當達至99%免疫及完成3針接種、建立抗疫韌性後,屆時本港將具備條件向全面安全有序開放。時間需定於冬季前,並預算最少兩個月的「後疫苗浪」過渡期,因此7月前為合理界線。醫管局需做好相應準備,並需彈性收緊社交距離措施,控制高峰時期的患者,而隔離、檢疫、追蹤及大範圍檢測等措施亦可於此階段停止,又指順利渡過首個後疫苗浪後,日後即可將新冠當成流感看待。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