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指中國貨幣政策為應對疫情不確定性帶來更大自主空間
2021-12-05 16:50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中銀國際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受訪時指,中國人民銀行不提不搞大水漫灌並不意味著下一步央行要搞大放水。央行在報告仍然是強調了要做好跨周期調節,統籌今明兩年貨幣政策的銜接。貨幣政策仍然是要堅持「以我為主、穩字當頭」,跟前期沒有什麼大的變化。而且外界不但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
管濤提到,11月份市場關注的MLF和SLF連續19個月沒有調整,貨幣政策繼續處於按兵不動的狀態。主要是指降準、減息這些「大招」沒有出,但央行在結構性的貨幣政策工具上加大了使用力度。最近3000億元人民幣的支小再貸款和2000億元人民幣的再貸款額度支持區域協調發展, 2000億元人民幣的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還有過去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延期,以及最新推出了碳減排的支持工具等等。而且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在9、10月份連續兩個月的擴表,規模有所擴大,反映一些結構性工具使用的效果。看似央行按兵不動,但實際上還是在一些針對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還有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的戰略裡繼續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
管濤認為,中美貨幣政策重新分化對中國明年的貨幣政策獨立性不會有大的影響。中國的民間對外貨幣錯配有很明顯的改善。而且人民幣的匯率彈性也是明顯增加,人民幣不論漲還是跌,市場都能夠正常運行,並且不會出現升值或者貶值的恐慌。關鍵中國比美國有個比較大的好處,就是中國疫情控制比較好,經濟復甦比較快。
中國供需矛盾的主要表現為供大於求,國內的供給充足,物價基本穩定,所以通脹壓力比較輕。而美國的話,不但PPI高,而且CPI也很高。因此中國在貨幣政策上,相對於美聯儲來講,可進可退,處於相對更加有利的一個位置。
管濤覺得,明年中國央行可以堅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在保持貨幣政策穩健的情況下,「以我為主、穩字當頭」,做好跨周期調節。跨周期是說一方面經濟復甦沒有完成,貨幣政策要給經濟恢復繼續提供必要的支持。但另外一方面,跨周期不是逆周期,也不意味著馬上要採取進一步的貨幣刺激措施,可能更多體現在一些結構性的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下。
管濤說,中國的貨幣政策處於正常狀態,這也為中國應對疫情持續蔓延給經濟運行帶來的不確定性上,更大的自主空間。如果確實有需要的話,他不認為政策性利率的調整,還有包括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是一個排除項。他覺得央行第二、三季度貨幣政策的例會上,連續強調加強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邊際變化的監測,做好跨周期調節,增強貨幣政策的自主性,體現了這方面的思路。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