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產大閘蟹響頭炮 地質師盼拓港碳交易

2021-11-22 03:49

地質師陳式立牽頭成立生態科技公司,盼能活化魚塘及養殖港產魚蝦蟹。受訪者提供
地質師陳式立牽頭成立生態科技公司,盼能活化魚塘及養殖港產魚蝦蟹。受訪者提供

港產大閘蟹成功量產,地質師陳式立功不可沒。長年在外尋找礦物,他見盡各地風土人情,對養殖種植技術略知一二,但從未想過成為「養魚佬」。疫情下不如以往經常出差,讓他有時間思索香港生態保育之路。眼見雀鳥棲息的魚塘水體減少,陳式立先從保育魚塘入手,膽粗粗與友人於今年初籌組公司,應用科技試養魚蝦蟹。創業從來不易,面對難關阻撓,他總是沉着應戰,「試過雪崩、山泥傾瀉,我差點連命都無,沒有事是做不到的。」量產大閘蟹只是第一步,在港建構碳交易體系,始終是他最大的願景。

每逢秋風起,便是大閘蟹的季節,今年港人多了一個本地蟹選擇。走到上水,河上鄉一處有個水產養殖中心,飼養着大閘蟹、小龍蝦及寶石魚,魚蝦蟹一應俱全。這個地方,由地質師陳式立牽頭成立。

擅長勘探礦資源 同時涉足保育

「疫情時我從非洲飛回來,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便開始想,自己在香港可以做些甚麼。」陳式立以往經常出差,周遊列國勘探礦資源,過去十多年未曾留港超過兩星期。他憶說,當時社會環境十分悲觀,作為香港人,很想盡一己之力,作出正面改變。

早在大學時期,他已對生態保育感興趣,希望自行舉辦生態遊,於是登門造訪生態遊蹤,與時任領隊之一的程詩灝(Ken)見面,之後共同創辦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那時開始上山下海,看看香港、全世界不同地方的生態環境,去做保育、生態教育的工作。」

身為地質師,同時從事保育,陳式立的雙重身分曾招人話柄,「好多人都會說,我做開採與保育相違背。」但他心中早有答案:「手提電話蘊含的金屬,都是由礦物資源組成,問題是你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

目擊礦工亂採礦 決推綠色開採

談到初入行做地質師的經歷,陳式立興致勃勃。港大地球科學系畢業後,他第一份工作是到西藏開採,練得一身野外求生技術,「成個喜瑪拉雅山我都走遍,騎毛牛、爬雪山去到6千米。」後來轉移到新疆工作,他憶說,到埗後第一件事是找地方紥營,既要鄰近水源,又要避過狼群出沒之地,「因為我騎馬返工,所以要買馬養馬,都幾過癮。」

除了大江南北,陳式立的足迹也遍及中亞、非洲各國,「除了南極,其他地方我都去過。」他曾目擊發展中國家的礦工,以既污染又原始的方式採礦,「他們用水銀及徒手淘金,燃燒時水銀又會變成氣體,被人體再吸入,所以他們的壽命比較短,40幾歲就過身。」這令他更決心推動綠色開採。

不過,推動改變從來不是易事,即使陳式立想到用溴替代水銀,卻難以說服礦場或當地居民作出改變。他卻豁達面對,「這一刻失敗,只是未能做到。這條路行不通,便行另一條路。」於是他想到借助外力,與國際知名的工程企業合作推廣,最終被部分國家接納採用。

創「地球知源」 教剛果人養殖

2014年陳式立創立非牟利組織「地球知源」,改變開採方式以外,亦花時間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有次他到剛果(金)進行開採工作時,發現當地土壤肥沃,於是邀請內地專家前往,教當地人種植,甚至協助他們以物換物,「他們賣完金之後,都要拎錢去買大米,其實可以直接種來吃。」協助當地人學習種植、養殖、建屋鋪路,也令他有機會接觸到各類技術。

但他未曾想過,回港後這些技術竟可大派用場。「我們平時影相,影下啲雀,發覺如果不保育魚塘,當蘆葦草愈生愈高,水體會愈來愈細,就覺得我們要做啲嘢。」今年初成立的生態魚蝦蟹科技有限公司,他笑言,這只是一晚下來的決定,「有一晚我與Ken坐下來,傾了一晚,第二日便決定養大閘蟹。」

由建設魚塘、招募漁民及塘主,以至選擇飼料,陳式立都參與其中,「大閘蟹不止是擺在這裏,餵東西給他們就可以。要鬥便宜並不能夠,一定要從食物安全出發,始終是香港品牌,大家會較有信心。」為減低碳足印,團隊亦與本地廚餘廠合作,將回收而來的三文魚等廚餘,打磨成粉後混入蟹糧,「希望活化魚塘後,令廚餘回收多一條出路。」

環保產業亦可財務持續

團隊成功養殖出數十萬隻港產大閘蟹,這成果卻招人妒忌,網上甚至有人惡言相向,一向情商高的陳式立一笑置之,「俾人鬧,但起碼有人知、有人講。」創業之路總不能一帆風順,但他總是沉着應戰,因為他四出開採時,經歷不止一次山泥傾瀉,有次他全身只得頭部未被埋沒,在烈日當空下「乾煎」,「我跟自己說,與其驚住死,不如冷靜一下、深呼吸。試過雪崩、山泥傾瀉,我差點連命都無,沒有事是做不到的。」

對陳式立來說,養港產大閘蟹只為了打響頭炮,下一步需再推廣更多港產養殖的魚類蝦類,他更希望親自證明,環保產業本身亦可做到「財務可持續」,「社會要講可持續,好現實地要搵到錢。我唔鍾意攤大手板,叫人俾錢我搞環保,所以就不斷想方法。」漁業青黃不接,故他期望吸納新血,「如果仍停留在傳統方法,叫新人執下魚塘,講真吸引力真的不夠,所以需要有新經濟、新模式。」

長遠而言,陳式立期盼在港推動碳交易,將環保產業與新興經濟結合,「民以食為天,希望由食物開始推出,之後擴展至其他日常生活範疇,都可以量化成碳信用,讓不同階層的人參與環保。」

記者 林紫晴
原文刊《星島日報》「每日雜誌」

地質師工作讓陳式立接觸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增廣見聞。 受訪者提供
地質師工作讓陳式立接觸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增廣見聞。 受訪者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