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居劏房籠屋長者財困 社協倡增綜援1人租金津貼
2021-11-21 20:32
社區組織協會一項不適切居所調查發現,幾乎所有住劏房或籠屋的長者都有經濟困難,建議政府提高綜援一人租金津貼,至可負擔劏房租金水平。過半數有申請公屋的受訪長者,輪候時間中位數達3年、近3成已達5年,期望當局放寬長者領取現金津貼的輪候公屋年期,並增建一至二人家庭公屋單位。
調查在近兩個月進行,訪問了190名年屆60歲或以上、居於劏房或籠屋等不適切居所的長者,年齡中位數67歲。結果發現,有95%受訪者表示,因「經濟困難」租住不適切居所,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約50呎,而且有鼠患、木蝨及通風等問題。
約45%的長者資產少於1萬元,43%領取綜援的長者,資產中位數只有3500元。受訪長者住戶劏房租金中位數是3550元,佔收入比率約4成。目前領取綜援的一人租金津貼為每月2,515元。社協批評綜援安全網無法保障長者住屋需要。
調查發現,過半數受訪長者有申請公屋,平均輪候時間3年,近3成人已輪候5年。另有約一半長者行動不便,要用輪椅等,但大部分居住大廈沒有電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指出租金津貼尤其針對長者方面要提升。政府要檢討長者是否租到一個有電梯的樓宇,是否租到一個比較像樣、合適的居所,以及有一個獨立的廁所。
受訪工作長者每月工作時間中位數為208小時,最高工時更達336小時,最高齡的工作長者為76歲,他們主要從事清潔或保安等低收入工作,近五成長者自評健康為「差」或「非常差」。
協會表示,房委會早年定下輪候指標,「一人長者」2年獲首次編配,但最近一人長者家庭輪候時間平均已達3.8年。協會建議當局提高一人租金津貼至可負擔劏房租金水平,將長者可領取現金津貼及申請過渡性房屋的資格,由已輪候3年放寬至一年,期望當局於公屋供應緊張時,暫緩出售綠置居,增加公屋流轉。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