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新抗癌化合物 晚期癌症有望變慢性病

2021-10-27 03:31

今年正式進駐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的香港大學合成化學暨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致力開發新一代抗癌化合物。李睿哲攝
今年正式進駐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的香港大學合成化學暨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致力開發新一代抗癌化合物。李睿哲攝

晚期癌症往往被視為不治之症,目前仍未能以藥物完全治瘉。今年正式進駐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的香港大學合成化學暨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致力開發新一代抗癌化合物,結合化學、分子生物學和臨牀腫瘤學,有望把晚期癌症變成慢性病治療;同時進駐平台的港大量子人工智能實驗室,則研發有機發光二極體新材料,改良鋰離子電池缺點。兩所實驗室分別獲政府約5億元及3億元撥款資助,開展5年研究。記者 李咏潼

港大合共9個研發實驗室,參與創新及科技署的重點項目InnoHK,數量是全港之冠。由化學系講座教授支志明負責帶領的合成化學暨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與倫敦帝國學院及北京大學合作,進行化學、分子生物學和臨牀腫瘤學的跨學科研究。支志明表示,位於科學園的實驗室今年5月正式啟用,目前已招10名博士研究員,其中5人將參加由港大和倫敦帝國學院合作的培訓計畫,3年在港大,1年在倫敦帝國學院,其餘研究員則稍後安排。

進行4個跨科研究

支志明坦言,目前晚期癌症治療手段中,包括免疫化療法等均會用到多種標靶藥物,然而,例如順鉑毒性較高、卡鉑效果不顯等,大多各有缺點和副作用。他冀研發新一代的合成化學藥物,創造更精準、更高效、相對無毒的抗癌藥物。「希望能將晚期癌症,治療到有如慢性疾病一樣,維持病人一定的生活質量,並有機會治瘉。」

本身是港大合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的支志明,笑指自己不缺資金從事研究,是次參與InnoHK,獲撥款5億元開展4個跨學科研究,是冀為抗癌治癌作貢獻。他又指,實驗室多位首席研究員均在各自研究領域有出色的成果,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作跨學科合作,目前已有多項初步成果,並將發表論文。

由化學系講座教授支志明負責帶領的合成化學暨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與倫敦帝國學院及北京大學合作,進行化學、分子生物學和臨牀腫瘤學的跨學科研究。李睿哲攝
由化學系講座教授支志明負責帶領的合成化學暨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與倫敦帝國學院及北京大學合作,進行化學、分子生物學和臨牀腫瘤學的跨學科研究。李睿哲攝
化學系教授陳冠華負責帶領的量子人工智能實驗室,亦獲InnoHK撥款約3億元,主要以人工智能、機器深度學習技術,結合量子化學研發新材料。李睿哲攝
化學系教授陳冠華負責帶領的量子人工智能實驗室,亦獲InnoHK撥款約3億元,主要以人工智能、機器深度學習技術,結合量子化學研發新材料。李睿哲攝

化學系教授陳冠華負責帶領的量子人工智能實驗室,亦獲InnoHK撥款約3億元,主要以人工智能、機器深度學習技術,結合量子化學研發新材料,「設計新材料需要進行大量實驗,但成本太高,利用計算機做實驗計算器模擬,可以減省成本,增加效率。」他補充,現時主要集中兩大研究,包括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藍色發光材料,以及鋰離子電池方面的研究。

研OLED藍色發光材料

陳冠華又指出,研發藍光材料方面,實驗室會與三星、TCL等大企業合作,現時已完成有關計算模型,並重複驗證了3個新材料,均申請了知識產權。他預計今年內可完成有關計算鋰離子電池開放體系的模型,以便之後以實驗數據為基礎,研發穩定的鋰離子電池,以及固態鋰電池。

《星島日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