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發起人警告 三成個案料失敗
2021-10-08 05:30
(星島日報報道)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形式在全球各地興起,港交所(388)亦就此作出市場諮詢,連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都有提及要發展SPAC,緊貼全球大勢。不過,SPAC最早發起人貝茜科恩( Betsy Z Cohen)卻於此時向股民「當頭棒喝」,發出令人警醒的預言,她預計在今天尋找目標的400多個SPAC中,大約30%將失敗,主要因市場缺乏「夢想SPAC」,但由於SPAC炒作已回落,故相信SPAC泡沫現象已漸過去,不會再出現。
SPAC並非新鮮事,在美國已有超過20年歷史,直至2020年才大爆發,全年美國市場有494宗新股上市,當中SPAC上市佔近50%。
根據SPAC Research的數據,在2020年透過SPAC 集資金額達834億美元,是2019年的逾6倍,到了2021年,SPAC熱潮仍持續,此風才剛吹至亞洲區,惟仍處初步發展階段,其中新加坡已有相關上市規則,只靜待準新股上市。
至於此板塊短中期發展情況如何?且聽曾是此板塊發起人的科恩的評估。科恩約於2015年1月贊助了她的第一個SPAC──FinTech Acquisition Corp.,直到該公司於2016年7月完成與CardConnect Corp.的合併,而最新是於今年3月將她的第9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推向市場。
科恩周三出席由彭博主持的「投資環球論壇」上直言,預計在今天尋找目標的400多個SPAC中,大約30%將失敗,主要因SPAC目標的組合已經改變,市場缺乏「夢想SPAC」,她說,所謂「夢想SPAC」是指那些未錄盈利的太空旅遊公司,或獲承諾會有美好前景的電動汽車市場等。雖然公眾及私人投資者很難預測SPAC最終會有些甚麼奇特情況表現,但都相信這類SPAC會有特別事情發生。
她坦承,SPAC一貫地有兩年時間找尋上市目標,因此,現時仍難決定他們的命運,亦即市場不急於需要更多的新面孔。她又指出,SPAC市場目前處在發展道路上的中間路途,預計明年內會有一些SPAC離開市場,會見到一些失敗,然後透過循環再淨化市場。
由於SPAC的熱潮太瘋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據悉早前考慮加大對SPAC交易熱潮的打擊力度,令SPAC市場的發展開始明顯放緩,投資者愈來愈多放棄參與這種往往導致高贖回的合併業務。
最後,科恩補充,對於那些成功透過SPAC上市的公司來說前景並不清晰,而SPAC早前所出現的泡沫現象已見漸漸過去,但對於她會否再投資美國以外的SPAC,她則肯定地說:「一定會。」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