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調查|假網購專頁渾水摸魚 持續「換殼」快閃掠水

2021-10-05 03:56

市民愈趨習慣網購,有不法之徒以快閃放式用假網購專頁「掠水」。
市民愈趨習慣網購,有不法之徒以快閃放式用假網購專頁「掠水」。

疫情下網購成風,有不法之徒覷準商機,開設假網購專頁渾水摸魚,以「快閃」形式撈一筆,再不斷另起爐灶。《星島日報》接觸多名苦主,發現假網購專頁的手法如出一轍,以團購優惠價作招徠,聲稱送貨可免運費,由食品、雜貨至電器都一應俱全,惟當苦主「落疊」付款後即被封鎖,每宗交易涉款300至400元,至今已有數以千計苦主加入關注組。有假專頁為求更像真,不惜盜用其他商戶地址,被揭發後仍無收斂繼續「換殼再騙」。警方指,今年首八8個月已有逾3700宗涉網購騙案,共損失逾5680萬元,情況值得關注。 

警方數據顯示,今年有逾三千宗網購騙案,換言之每日已有十多人被騙,尚未計及正醞釀的騙案,有關騙案數量已相當驚人。《星島日報》發現近期社交平台上,愈來愈多網購廣告帖文,惟點擊進去後發覺,有關專頁往往成立僅數天,便有數百個讚好或其他回應,有苦主已設立「假專頁關注組」,成員人數多達三千人。

付款後帳戶被封鎖失聯

《星島日報》聯絡到苦主李小姐,她指數月前其家人經facebook(fb)網購專頁,支付500元購買一支洗車水槍,惟付款後對方失聯,自此開始留意到fb充斥此類「假專頁」,「係fb廣告介紹畀我。」據她觀察,假專頁會付款買廣告,使其帖文讓其他用戶看得見,所銷售的產品價錢特別便宜,以吸引用戶進入專頁,「入到去發現得幾樣產品,個專頁(開設)得3日,就知道係呃人。」

另外,2名苦主李女士及陳小姐向《星島日報》表示,她們早前於假專頁購買紙尿片及日本當紅蛋卷,分別損失500及300多元。她們均指,同樣被廣告吸引,加上產品較市價便宜,騙徒聲稱可提供定單收據作實,2人不虞有詐將錢轉出。直至她們遲遲未收到貨品始知被騙,惟再聯繫對方時反被封鎖,唯有於苦主群組求援,陳小姐更怒斥,「以後不再光顧網店!」

專頁壽命短 疑似買讚

《星島日報》綜合多個涉詐專頁,並向不同苦主了解發現,騙徒銷售手法及帖文內容類似,更不難發現他們使用同一組商品圖片宣傳,同時多標榜團購價、限時特惠、送貨可免運費等作招徠。貨品種類繁多,海鮮、家品、電器等一應俱全,一些時令產品或食品,更是騙徒吸客的「皇牌商品」。記者抽查各專頁上不同商品,價格一般以300至500元不等。另外,騙徒會以「刀仔鋸大樹」的方式,支付fb少量廣告費將「皇牌商品」透過廣告推廣,以吸引更多消費者。據知,目前以四百元可將帖文推廣至3500名用戶。

記者發現,有關專頁多以「快閃式」經營,一旦被廣泛發現涉詐,一般會保留專頁,並把其改頭換面,更換頭像及名稱等,再轉賣其他產品,趁消費者欠留意下,實行「換殼再騙」,因此這類專頁壽命較短。其中,於上月26日開設的海鮮專頁「Food TriXX」換殼前為「蠔X味」,前身專頁僅維持20天。另外,有個別專頁因已為帖文設廣告,故會將專頁保留較長時間,藉此吸引網民留言,繼而減低消費者戒心。

多個涉詐專頁帳戶相同

目前不少涉詐專頁,多以轉數快、Payme、充值電子錢包作為交易方式。記者佯裝顧客向「Food TriXX」了解交易詳情,發現其提供的轉數快戶口持有人為一名譯音陳姓人士,且與過去不少已關閉的專頁帳戶一樣。從記者觀察及苦主反映所得,目前這類專頁主要以陳姓、李姓、馬姓等人操控,暫未知他們是否屬同一團夥。

記者另發現,陳姓收款人於上月中也設立一個賣酒專頁「Deep AllXX」,獲300多人讚好。記者在該專頁最新帖文中,查看其讚好人數,發現有逾9成均為非本地帳戶,主要來自東南亞、歐洲及非洲,疑似買讚好以提升人氣。記者昨日翻查兩個涉事專頁時,經已火速關閉,其中「Food TriXX」由開設至關閉前後不足兩星期。

《星島日報》分析大批同類專頁發現,幾乎所有涉詐專頁均沒有留下任何聯絡方法,惟少數專頁會加設網站連結或實體店的地址。記者嘗試點擊網站,但網頁卻無法瀏覽。記者亦曾到訪專頁提供位於元朗的門市地址,但抵步後發現為一家便利店。據知,過去不止一個專頁以該便利店地址,作為他們的門市地址。

記者到訪門市查無此店

此外,記者向涉詐專頁查詢時,要求到門市取貨,惟對方表示要先付後取,「門市10月9號開業,到時自己來拎。」記者到其提供的地址發現,該處為一家位於香港仔的海鮮批發商門市,負責人莫小姐表示,他們已開業多時,並已知悉店鋪地址被盜用,老闆已就事件報警,強調他們並無開設任何網上專頁。

消費者委員會指出,今年1月至8月,共收到4074宗有關網購的投訴,其中約1091宗為延誤或沒有送貨的投訴,佔比近2成7。警方則表示,今年首8個月,共接獲3736宗網上購物騙案,損失金額共5680萬元。

民主黨消費者權益政策發言人袁海文指出,去年起不法之徒已利用不斷易名的方法,在社交平台推銷口罩、日本玩具等,帖文讚好數目過萬,但當消費者付款後便會失聯,形容有關手法防不勝防,建議消費者網購時,先考慮其信譽,並盡量採用信用卡付款,「如有爭議交易,信用卡公司可阻截過數,對消費者有多一點保障。」

多名苦主均歎申訴無門,唯有不斷在假專頁留言,或私訊聯絡其他網民提防受騙。李小姐指,日前成功阻止一名女士付款,「佢話都有3個人搵佢,叫佢唔好買。」她歎言,警方尚不行動,群友們只能各有各做,「救得一個得一個。」

記者 陳家榮 林紫晴
原文刊《星島日報》「每日雜誌」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