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與飛行服務隊合作派直升機 參與大灣區臭氧研究
2021-09-26 16:26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發表網誌指,環保署自去年開始與科大及政府飛行服務隊合作,借助直升機在上空實時空氣監測,並可凌空進行空氣污染物採樣,確認當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VOC) 成分,以配合區域臭氧問題的研究。
黃錦星指,臭氧的挑戰甚具複雜性,因其並非從污染源直接排出,卻是由空氣中的VOC和氮氧化物在陽光下經光化學反應所形成;VOC非單一物質,一般包含了數以百計不同來源的化合物,包括人為和天然的源頭;不同的化合物,對光化學反應亦各異;香港本地氣候,亦是另一個影響光化學反應的因素。
粵港澳三地開展了為期3年的《大灣區光化學臭氧污染及區域和跨區域傳輸特徵研究》。環保署與科大和政府飛行服務隊的合作,在香港上空進行空氣監測;並且可於高污染日子飛過污染物氣團,作監測及採樣工作。飛行服務隊積極參與,包括共同構思如何透過其獵豹直升機結合空氣監測及採樣裝置。
為更清楚了解各類空氣污染物在高空不同位置和高度的濃度水平,環保署與政府飛行服務隊合作改裝其獵豹直升機隊,以搭載不同類別的小型空氣監測設備往上空進行定期空氣監測。首部直升機的改裝已完成,並於今年啟用,直升機載有一部由科大研發的「小型空氣監測站」及24個VOC採樣罐,到香港不同地域約300米上空實時監測,包括臭氧及其他空氣污染物的濃度,並在不同佈點收集空氣樣本作VOC濃度及物種分析。
環保署亦於2017年創新設立了首座「超級空氣質素監測站」,落戶香港東南面的石澳鶴咀,遠離市區,所收集數據主要反映區域的空氣狀況,用於區域空氣質素的合作研究。此監測站除了一般的監測量度,獨特的先進儀器可實時量度VOC成分、黑碳、PM1 (少於一微米的粒子) 等,並設有本港首台臭氧激光雷達,可監測離地面數公里上空的臭氧濃度。
在未來兩年高臭氧污染的日子,環保署將利用已改裝的機隊配合船隊及陸上採樣隊,作海陸空同步採樣,用以分析VOC的物種變化及傳輸機理,為制訂控制臭氧達峰並逐步下降的政策提供更有力的科學數據。
另外黃錦星提到,近年約4成噪音投訴涉及工商業處所,環保署人員挑戰在於如何能夠確定源頭。在香港高樓林立的複雜環境,噪音往往是多類型多源頭,要快速捕捉被投訴的目標噪音絕不容易。若逐一上樓巡查可疑的噪音源頭,一方面署方所需工作人手及巡查時間甚多,另一方面亦會對眾多受查的人士構成不便。
環保署引進創新的便攜式「聲學相機」,調查人員將「聲學相機」像日常拍照時般面向懷疑噪音源的位置,從屏幕所顯示鏡頭拍攝範圍內的不同色譜,便可「看見」誰是最嘈吵的源頭。調查人員可快速鎖定相關噪音源所在,並跟進調查目標音源的詳細情況。器材優點在於相對輕便及容易操作,更可用以拍下「噪音」相片,甚至錄製「噪音」影片,方便所有相關持分者了解實情及跟進問題。
環保署調查人員已成功處理接近40宗投訴個案。以往複雜個案往往需要幾隊調查人員搜索多天;現時一般只需由兩位調查人員舉起「聲學相機」拍攝一會兒,就可「看見」噪音源頭的位置。
他舉例,在處理其中一個個案時,投訴人住所的窗戶面向多座大廈的中央冷氣系統、餐廳通風系統、變電站及運輸交匯處通風系統,因為涉及多個懷疑發出噪音的源頭,以往署方人員調查工作需時;現時「聲學相機」如照妖鏡,調查人員可從屏幕鎖定該投訴個案的噪音源,就是當中一間餐廳的排氣口。
在另一個案,調查人員利用「聲學相機」從工廈外牆上多個懷疑噪音源中,嘗試尋找「真」源頭,發現原來主要噪音源不止一處。在另一個夜間發出噪音的個案,「聲學相機」也能協助在漆黑中「看見」噪音,拍下噪音源位置的相片,好讓調查人員找出藏於遠處漆黑天台上的主要噪音源。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