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研夥內地 建大灣區碳市場

2021-09-07 05:30

港交所許淑嫺表示,本港應研究與廣深碳交易所溝通,以建立粵港澳統一的碳市場。
港交所許淑嫺表示,本港應研究與廣深碳交易所溝通,以建立粵港澳統一的碳市場。

  (星島日報報道)節能減碳之風吹遍全球,碳交易市場迎來巨大機遇,中港攜手擬藉此次市場機遇改頭換面,追上綠色時代。港交所(388)綠色及可持續發展金融主管許淑嫺昨日表示,交易所正與證監會研究,期望利用「債券通」及「滬深港通」等現有渠道,將國際投資者帶入大灣區統一碳市場,料將於年底完成。

  許淑嫺出席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時指出,上海已開展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但交易量普通,未有外國投資者參與,亦未有碳期貨產品提供。她坦言,以香港目前的市場規模,成立一個獨立的碳排放限額市場難度較高。因此,本港應研究與廣東及深圳的碳交易所溝通,借助對方的經驗,以建立粵港澳統一的碳市場。

  事實上,港交所去年已成立可持續及綠色交易所「STAGE」,這是亞洲首個多資產可持續投資產品平台;又在上周與廣州期貨交易所簽訂備忘錄,雙方共同研究在境內外市場合作的可能性,推動交易所清算技術合作以及在市場宣傳、投資者教育等方面的資源分享。

  同時,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亦在會上指,正研究在香港成立區域碳交易市場的可能性,以及碳金融產品市場的規模潛力等,期望12月可完成報告。他續指,全球未有單一綠色金融標準讓市場參考,計畫今年發表的共通綠色分類目錄,載列內地及歐盟綠色標準共通點,期望將本港的標準與兩地接軌。

  各國對碳交易重要性意識逐漸崛起,中國在多年前已主動布局碳市場,早在2013年6月便推出首個碳權交易試點──深圳排放權交易所,隨後又發展出北京、天津、廣州等7個碳交易試點,交易品種為強制性的碳排放權配額。今年7月16日,中國國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上線,成為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發電業成為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

  然而,對於本港而言,在碳交易問題上,似乎未有及早籌備,仍停留在初步探討的階段,導致至今未能發揮優勢,積極參與其中。本港的碳交易實踐可追溯至2009年,當時港交所已就香港發展碳排放權交易平台的可行性,以及核證減排期貨的產品概念進行諮詢,但由於當時碳交易概念尚新,回應人士認為未必是適當時機發展,於是建議擱置至今。

  有市場人士分析指出,香港的第三方顧問及服務行業突出,在國內碳交易「大蛋糕」前,其實具備進入內地接收盤查和審計業務的前景。惟不論中國或香港,碳交易是緩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市場調節機制,但並非是減排道路上的終極目標。如何兌現碳中和承諾、實現生態系統平衡,才應當是政策制度構建的方向。

  此外,中國近年為應對氣候變化已作出承諾,將努力爭取在2030年碳排放量達峰,並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特首林鄭月娥亦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及,本港將致力爭取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另政府亦會在今年年中更新《香港氣候行動藍圖》,定下更進取的減碳排放策略和措施。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