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冀放寬生科股上市 港交所:不為改而改

2021-09-01 05:30

鮑海洁表示,未有收入生科股於年初至今,在港交所集資額已逾200億元。
鮑海洁表示,未有收入生科股於年初至今,在港交所集資額已逾200億元。

  (星島日報報道)港交所(388)自2018年實行上市改革,向未有盈利生科新股集資開綠燈,交易所董事總經理及市場拓展聯席主管鮑海洁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已有38家未有收入生科公司透過18A章在交易所掛牌,累計集資逾970億元。有市場聲音要求放寬相關股份上市要求,她明言微調可以,但沒有必要為改變而改變。她提醒投資者在選擇這類股票時需要不一樣的投資邏輯,「去除B字僅是眾多考慮指標之一,投資者不用當成是關鍵的里程碑。」

  近期監管風暴席捲多個新興領域,從科網、手遊蔓延至生科板塊,或將影響港交所作為全球生科新股集資中心的地位。鮑海洁認為,從任何一個市場看,上市企業受到行業監管是正常且自然的事情。監管政策及要求清晰化,毋須自行揣測解讀,對投資者及市場而言利大於弊。另外,投資者應更關注商業模式本身,即生科股作為科技商業化應用帶來的價值。

  在上市規則監管上,港交所年內曾調整新股主板上市門檻,而適用於未有盈利的生科新股的18A章運行至今3年,曾有市場聲音期盼交易所能考慮重新檢視、放寬上市要求。鮑海洁回應稱,過去數年,交易所上市科持續與市場保持溝通,多次發出指引信(guidance letter),令市場較好地了解上市規則、上市審批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她續指,現時未有收入生科股在集資、再融資及不同賽道上均取得不錯的成績,證明上市規則行之有效,「事情在正確的軌道上,作出適當的微調是會考慮的角度,但沒有必要為了改變而改變。」市場上的聲音很多,包括參與方、發行人、投資人等,應該辯證全面地看待,不能就單一某個角度就代表市場。目前近60家已遞表的醫療健康公司中,有27家為未有收入的生科公司,佔比達45%。

  縱觀現掛牌的38隻未有盈利的生科股,當中僅有2018年掛牌的百濟神州(6160)、信達生物(1810)及君實生物(1877),以及2019年掛牌的復宏漢霖(2696),用1至2年時間摘去「B」字標記。鮑海洁指出,從藥物研發至後期的臨牀測試及審批,需要的周期非常長,已經成功去除「B」字的股份,實際上是已存續了相當一段時間的藥企,在行業內已算是比較好的成績。

  她進一步指,有別於傳統股份,投資邏輯關注現金流、盈利等指標,投資人在選擇未有收入的生科股時更需專業知識、對行業的理解,以及不一樣的投資邏輯。因此,「去除B字僅是眾多考慮指標之一,投資者不用當成是關鍵的里程碑。」

  港交所目前為亞洲最大生科新股集資中心,致力於在未來5至10年內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科新股集資市場。事實上,美國是其最大的競爭者,過去5年間,年均約有45家生科新股上市,募資總額為50億美元(約390億港元)左右。鮑海洁表示,港交所去年全年未有收入生科股總集資額近400億元,已與美國市場相若;年初至今,集資額亦已逾200億元。

  她補充,在疫情之下投資者醫療健康意識提升、國家政策層面支持、寬鬆的資金環境等因素支持下,料短期將帶來蓬勃的增長機會。另外,所有醫療創新都離不開長期可持續的資金支持,目前38家已掛牌的未有盈利生科股的再融資額達600億元;研發開支的平均增速在去年底達64%。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