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明年始有課本 學校擬剪裁官方教材
2021-08-31 03:40
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新學年將於中四級推行,逐步取代通識教育科。公民科課本料明年始出版,教育局先後提供多份官方教材,但各校使用官方教材有差異。有學校認為官方教材資料難以消化,擬剪裁為校本教材;有中學為免增加教師壓力,採用坊間教科書,官方教材為輔,又認為只要有所引導,課堂亦可涉獵敏感議題。記者 袁嘉詠
公民科雖設有適用書目表,但新學年暫無課本面世,除了個別出版社以通識教育科課本為藍本發行的銜接教材外,教育局亦先後推出12份官方教材簡報,協助教師於課堂使用。新蒲崗的李求恩紀念中學正籌備公民科,副校長徐曉琦坦言官方教材內容多是硬資料,包括《基本法》條文、選舉制度等,形容對學生「乾哽白飯,難以下嚥」,不能直接使用,打算利用官方教材作剪裁,編製更切合學生程度和能力的校本教材。
自製教材有風險
徐曉琦指,暫打算按課題分類成「需要深記」及「略記即可」兩大類,前者如「三司十一局」的角色、立法會及區議會職務等,後者如大灣區涉及的內地城市,再加以整理、歸納和簡化,並加入圖片增加吸引性,「教學時會參考綜合人文科的經驗,讓學生明白公民科與生活息息相關。」
他坦言現時教師對未來的選舉制度等不熟悉,明白製作教本教材「有一定風險」,但會協助教師熟習相關議題;同時,學校亦正為中四生提供銜接活動,如舉辦公民科問答比賽,讓學生認識基礎知識,亦有助教師溫故知新,「公民科對師生都是新科,需要一起摸索和學習。」
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則無意編製校本教材,身兼公民科科主任的助理校長洪德銘指,在《國家安全法》落實後,當局要求學校保存與《憲法》和《基本法》教育及國安教育相關的校本教材至少兩年,以便當局有需要時查閱,「『無書可用』的困境僅一年,要求教師編製公民科校本教材,即使每人只負責一部分,既是徙增壓力,亦是費時失事。」
建立正面價值觀
洪德銘認為,公民科的「香港」及「國家」主題,要求教師精通香港歷史,亦須熟悉國家未來規劃的重點及相關政策,如大灣區、「一帶一路」倡議等,具備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前瞻性,在備課上形同兩個極端,「教學前須花更多時間備課,除課本知識外,亦應熟讀額外的資料,方能應付學生提問。」
被問到課堂上能否提及「六四」等敏感事件,洪德銘認為只要教師有信心及能力引導學生,得出不可觸犯《國家安全法》等法例,建立學生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等,合乎法理情的判斷和決定,便可教授,否則不建議在課堂上討論「過分複雜的議題」,「我會建議學生努力讀書,考入大學,增進知識及閱讀相關文獻後,通過論文來分析事件。」
他坦言,有教師曾討論能否討論日前被判刑的唐英傑案,正計畫製作壁布板,列出近年備受各界關注的案件、判詞及刑罰,「用事實向學生說明,不論立場,只要犯法就要承擔法律後果,是司法獨立的展示。」
有別於通識教育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新增內地考察的課程要求,學生完成考察後須呈交專題研習報告,但不計入公開試成績。不少中學擬於長假期時,安排學生到指定的內地城市考察,研習題目由學生自行決定;有學校為確保學生認真完成報告,決定納入平時分數計算。
按照公民科課程及評估指引,內地考察以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為題,當局不會統一規定考察的次數、日數、行程路線,所有學生均須呈交專題研習報告,展示考察成果,相關分數不計入公開評核,由學校自行評核表現。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公民科科主任及助理校長洪德銘指,因研習不納入公開試成績,為免學生不認真對待,將把研習報告計入公民科平時分,「若學生作弊或得過且過,將影響其升班。」
洪德銘又指,考慮到同時安排近百名學生離港,在教師人手、維持秩序等較為困難,目的地亦未必有空間接待全級學生,故打算安排4班學生分批在復活節、聖誕節等長假,到同一地點進行為期一周考察,學生可分組進行研習,各人返港後再提交獨立的研習報告。
因應當局建議待中五至中六始進行考察,不少學校對安排未有定案。李求恩紀念中學公民科主任劉志鈞稱,初步安排全級學生前往考察,強調在出發前夕,會向他們講解相關的歷史、傳統文化等知識,協助他們從與中華文化或現代生活等元素的行程中,訂立配合其能力及興趣的研習題目,「學生須通過調查、觀察,指出該題目的現況,若較以前進步,說明進步原因,反之,則提出改善建議。」
《星島日報》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