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一師難求」 體院健兒有傷難醫 倡善用公私營資源 採實報實銷制

2021-08-24 03:03

羽毛球港隊代表謝影雪曾提及,在體院要「搶」物理治療師及按摩師。
羽毛球港隊代表謝影雪曾提及,在體院要「搶」物理治療師及按摩師。

港隊代表於東京奧運成績亮麗,背後的訓練點滴隨即披露於眾人眼前,羽毛球代表謝影雪談到在體院要「搶」物理治療師及按摩師,一語道破運動發展初見成果下的真象。業界人士透露,體院的運動物理治療師缺乏晉升階梯,難與市場競爭,而且治療師不時需隨隊外出訓練或參賽,「無新冠疫情時,近一半物理治療師都隨隊離港。」僧多粥少,日常所需的治療與紓緩變相成為奢侈品。有學者認為,最理想是每個專項有固定跟進的治療師團隊,切合各項目需要之餘,與運動員建立互信關係,亦有助提升運動員表現及治療效果。 

對精英運動員而言,高強度訓練較易造成勞損,故他們需經常接受按摩放鬆肌肉,如有傷患則由註冊物理治療師跟進,惟有運動員直指兩項服務人手不足需鬥「搶」,引起社會關注體院的支援配套。據悉體院現行的物理治療師編制,已由以往少於10人增至12人,不過有知情人士指仍未能滿足需求。

曾在體院任職逾10年的運動專科資深物理治療師周康偉指,精英運動員如有傷患會由物理治療師跟進,若想令肌肉盡快恢復,可由按摩師輔以手法治療,助其復原並再接受高強度訓練。

中大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系主任容樹恒教授每周會到體院義診,「體院特色是較多勞損性運動創傷,不嚴重但會影響訓練成果。」診症期間物理治療師在旁聽取醫學意見,並會擔任橋梁角色,就治療方案與其他專業人員,例如體適能教練作溝通。

專責治療運動員的物理治療師須有相應專業知識。周康偉透露,註冊物理治療師可修讀運動專科物理治療,接受一年訓練,當中又以澳洲相關課程認受性位列全球之首,不過他直言,現時體院聘物理治療師未必重視上述學歷,「有時會請資歷淺、少經驗,甚至無相關學歷的人,質素可以相當參差。」

現時體院有數百位精英運動員可享用物理治療服務。周坦言,有運動員稱難預約物理治療服務是事實,因運動員會偏向選擇質素較佳的治療師,變相令可選的時段大為減少,「有治療師無人預約,即使預約了,有關治療亦未必幫得上忙。」他促管理層正視治療師的質素問題。

不過,香港運動醫學及運動科學學會委員鄺凱恒認為,個別運動員有偏好的治療師亦無可厚非,「始終長時間相處,會更了解運動員的身體狀況及需求,物理治療師亦要與運動員及教練就訓練方法溝通,換上另一個人之後,跟進情況未必理想。」

此外,待遇及前途亦是物理治療師的關注重點,周康偉於2014年正因待遇問題離開。據他了解,自數年前體院更換管理層後,對物理治療師的重視有增加,以往為人詬病的缺乏晉升問題,現已獲增設一層晉升階梯。

不過在薪酬方面,周康偉指體院無跟從公營機構如醫管局的薪級表制度,每年只按通脹調整薪金,跑輸大市。他知悉有一心留在體院服務的物理治療師,不惜多次離職再重新應徵,才可獲加薪機會。周形容,體院制度儼如懲罰服務年期較長的人,並無機制留住有經驗的員工。雖然近年管理層已將物理治療師薪酬大幅上調五成,不過流失率仍未止,他估計或因外面的市場較體院吸引,與待遇問題有關。

除了待遇不足,運動物理治療師的工作性質亦難以挽留人才。曾擔任網球員物理治療師的魏志榮坦言,一旦跟隨運動員出賽,至少也要離港個多星期,「就算不離港,運動比賽一般會在星期六日,或者晚上進行,如果有家庭的話,好難一直付出這些時間。」註冊物理治療師周錦浩估計,目前行內只有不足200名具相關資歷的運動物理治療師,難以應付需求。

據了解,今屆東京奧運代表團有4位隨團物理治療師。容樹恒指,隨隊出賽或訓練亦會加劇人手短缺,「如奧運期間走幾個(治療師)、全運會又走幾個,有時某隊伍去外國集訓數個月,也帶走一位治療師。」周康偉補充指,「正常沒有新冠疫情時,接近一半物理治療師都隨隊離港。」

對運動員而言,更理想的做法是每個體育項目都有相應的物理治療師專門跟進。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符少娥教授解釋,不同體育項目有各自的頑性勞損,運動物理治療師需熟悉該項目的特性,按其需求制訂預防受傷及治療方案。

容樹恒補充指,若由指定的物理治療師專門跟進,建立與運動員及教練的互信,將更事半功倍:「治療師要熟悉運動員以往病歷、運動特性甚至個人性格,需互相溝通,若治療師年資較淺,加入團隊後或需時適應。」

就此,體院回覆表示,運動員治療需求和支援能力是相對性的,需要優化現有人手工作時間安排,配合運動員訓練時間,增加運動員訓練後高峰時段支援能力。

體院的物理治療「一師難求」
體院的物理治療「一師難求」

除了現役精英運動員外,二三線尚有很多正力爭上游的健兒,以及較年輕的青苗。註冊物理治療師吳俊霆表示,不時有正參與選拔入港隊的運動員前來求診,知悉其資金緊絀,他偶會收取較低廉診金,但他認為應善用整體資源,「體院得幾個治療師,但外面私家及醫管局有數千人手。」他建議採實報實銷做法,設每年治療上限,讓有潛質、有需要的運動員可盡快接受治療。

鄺凱恒亦指出,非全職運動員未能使用體院的物理治療服務,健康情況更令人擔憂。她與多名運動物理治療師準備與體院溝通,了解如何配合運動員的治療需求。

有學者認為,體院發展多年始交出成績表,應具前瞻性思考將體院升級轉型,如參考海外做法加入運動科學元素,長遠在學術上有貢獻。

容樹恒指,體院由銀禧體育學院年代發展至今,集中在培訓及治療運動員,但長遠應再升級轉型,培訓運動科學人才,他舉例指日本國立運動科學中心與大學教授合作,發展運動醫學與科學,國際學術地位高,而卡塔爾政府則大灑金錢建成阿斯佩塔爾中心,向各地人才招手,已發展成全球居首的精英運動醫學機構。他認為政府既期望本地體育「專業化」,就不應滿足於現況。

東華學院醫療及健康科學學院副教授郭慧良則提到,本港運動科研資金相對欠奉,有時做小本研究,只能用外國運動員的數據,但外國人與本地運動員的體型及體質始終有不同,或影響爆炸力、肌耐力等數據結果。他稱當局倘增撥資源,可用作收集港人數據,亦有望引入更精準的測量儀器,在做步姿、重量分配等測試時獲取更準確的數據分析,助設計更佳的訓練課程。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