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院研機械人縫合術 代替微創「開洞」

2021-08-23 04:30

■威院內鏡團隊,今年獲醫管局頒發傑出團隊獎。
■威院內鏡團隊,今年獲醫管局頒發傑出團隊獎。

  (星島日報報道)內鏡手術治療開創本港醫療先河,威院內鏡團隊多年來積極推動內鏡在各手術層面應用,團隊亦有份參與推動「大腸癌篩查先導計畫」,助市民預防及盡早治療大腸癌。團隊今年獲醫管局頒發傑出團隊獎,威院內鏡中心總監趙偉仁認為是對歷代內外科團隊工作的一份肯定,未來期望可進一步研究機械人縫合技術,以代替微創手術需要「開洞」。

  威院團隊於三年前成立新內鏡中心,中心總監趙偉仁直言,雖然中心總共有八間房,但仍然不夠用,「單是膽管鏡都去年都做了九百幾個。」經過團隊三十多年來的推動,腸胃出血及膽管炎都由以往開刀做手術,而改為內鏡治療;技術亦由以往只用於上消化道及大腸,到現時可用在十二指腸。

  至於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技術方面,即以「片皮鴨」形式般「片走」受癌細胞影響的黏膜,減低殘留病變組織的機會。該院內科及藥物治療部名譽專科駐院醫生鄧承恩表示,過去十七年間每年平均做逾一百五十宗,團隊亦將實戰經驗分享至其他醫院,現時醫管局七個聯網均有醫院提供此項手術。

  威院內鏡團隊由跨外科及內科醫生組成,當中亦包括專科護士。研究顯示,有內鏡專科護士參與的內鏡手術的死亡率及輸血率都有大幅減少。該院內鏡中心病房經理黃美燕以胃出血手術為例,指手術的逢合主要由護士操作,故對減少手術後併發症等有重要幫助。另外,團隊多年來亦積極推動「大腸癌篩查先導計畫」,在發現個案驟增後,向政府建議推行預防大腸癌的篩查工作並收集更多本地數據,助市民預防及盡早治療大腸癌。

  團隊亦不斷追求創新,於去年開發全球首個內鏡手術機械人進行內鏡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大腸癌,讓醫生拉高切割平面,較傳統ESD容易操作,減低令病人腸穿孔的風險。團隊今年獲醫管局頒發傑出團隊獎,趙偉仁認為是對歷代內外科團隊工作的一份肯定。他憶述,團隊由以前只有三個護士及五個醫生擴展至現時三十個護士及五十多個醫生,全靠三十多年來一代接一代將內鏡的技術傳承下去。他期望團隊未來可進一步研究機械人縫合技術,以代替微創手術需要「開洞」,亦希望人工智能可再一步應用於腸癌及微細腸瘜肉診斷。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