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舍長者谷針未奏效 倡派醫療券增誘因 整理打針不適數據以釋憂慮

2021-08-17 03:47

本港已有逾半人口接種新冠疫苗,但對病毒抵抗能力最低的長者,接種率一直強差人意,社署期望以新一輪院舍外展接種計畫改善情況。不過,本報向多家院舍負責人了解,他們均預計計畫只能將院舍長者接種率提高至2成,與7成接種率的目標相距甚遠。業界建議仿效催谷院舍職員打針的成功經驗,為願意打針的長者提供800元醫療券補助,提高接種誘因。醫學界則促請政府整理本港長者打針後不適的數字,並與未打針的長者比較,以數據說服長者,放下對疫苗的過度憂慮。

長者是新冠病毒的高風險群組,有外國研究整合22個已發展國家的病情數據後,發現4成1的死者為安老院舍的長者。事實上,港府在今年2月推出疫苗接種計畫時,已為院舍安排外展疫苗接種團隊,但礙於長者對疫苗副作用的擔憂,外展計畫至上月底僅為不足1800位院友打針,院舍長者接種率只有個位數。

就此,社署上月中向各院舍發信,收集有意接種疫苗的院友名單,並安排接種。本報向四家安老院舍負責人了解,他們均表示願意打針的長者人數,較3月增加,但人數僅佔院友人數1成左右,換言之,兩輪外展計畫後,院舍長者平均接種率只有2成,遠低於要達成群體免疫的目標。

香港買位安老服務議會主席謝偉鴻表示,由於已接種疫苗的院友並無不良反應,加上近月本港整體接種率高,成功釋除部分長者的憂慮,但仍有大部分長者及家屬持觀望態度。他坦言院舍員工難以勸說長者打針,「院舍不是醫療機構,員工無適當的身分去講長者是不是適合打針。」香港中國婦女會安老服務總監黃耀明指出,其院舍長者平均年齡達89歲,除覆診外幾乎不會離開院舍,家人普遍不願讓長者冒險打針。

老人科專科何醫生(化名)透露,新一輪接種計畫下,院舍院友願意接種的比率提高至最多15%,不過與流感疫苗逾五成接種率相比,仍有一段距離,「願接種的人雖有增加,但部分人仍相當疑惑。」

浸會大學的「助減香港市民疫苗猶豫研究計畫」自7月起進行電話調查,浸大新聞系助理教授張引透露,50歲以上群組受訪者未接種比率,由上月中近5成3至上月底的4成7,反映接種的人士持續增加,不過若抽出70歲或以上人士的數據,兩周內未接種率無變化,約6成人未打針,而有計畫打針的人亦維持在約16%。

張引認為,調查結果顯示若70歲人士一開始對疫苗接種採取某種態度,其決定不易改變,加上受訪者關注自己有長期病不宜打針,即使當局繼續以現行做法「谷針」,料無助改善長者接種率。

院舍員工的疫苗接種率逾8成,高於本港整體數字,業界認為可仿效當中的成功經驗。香港安老服務協會執委李輝指出,政府在6月宣布不再資助院舍員工的檢測費用,並以800元的津貼,鼓勵員工及早打針。她建議,港府應額外為長者提供打針誘因,例如為完成接種的長者,提供800元的醫療券,「長者是高危群組,一出事整個醫療系統就會崩潰,如果院舍員工都可以有800元津貼,為甚麼長者不可以?」

此外,李輝指出,港府在一個多前曾舉辦網上講座,由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講解接種疫苗的好處,她形容該次講座具說服力,成功令不少員工打針,並建議港府製作特備節目,針對院舍長者的疑慮,由專家逐一解答,「雖然政府有製作電視廣告,但時間太短,不足以解答長者的疑問。」

張引觀察到長者在社區有很強的人際網絡,多以口耳相傳交換資訊,同儕影響力大。他建議政府聘請已打針、身體良好的長者,在社區中心或外展服務做義工,由老人家幫老人家跟進,令正考慮接種的長者感覺有「自己友」,亦有先例參考。張續指,政府最新宣傳片以年逾90歲的Uncle Ray為主角,帶出的訊息不錯,但效果不及直接派同齡長者走入社區。

現時當局鼓勵長者打針的方式由上而下,強調打針後可放寬的政策,但張引認為子女的角色被忽略,因子女的支持對長者而言非常重要,「政府說希望你打針,老人家不會感受到逼切性及需要。」他指可從中年人士群組着手,鼓勵他們多向父母解說。

何醫生於首輪計畫曾為數名院舍院友打針,他指每周到該院舍診症一次,均無發現大礙。他認為現時最重要是令家屬安心,才有望推高院舍長者接種率。他建議政府收集首輪院舍接種計畫中的數據,例如已打針的院友入院率、死亡率、副作用等,再與無打針的院友數據作比較。若本地數據太少,政府應統計全球長者打針的數據及資訊,一目了然之餘,亦有助增加市民對疫苗的信心。

西醫工會流行病委員會主席陳培光曾與一間中途宿舍傾談外展接種安排,惟該宿舍僅小部分人願打針,加上他們「行得走得」,最終院友直接前往宿舍附近的私家診所接種疫苗,他認為若身體情況許可的長者,可考慮採用這種相對簡單的做法。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