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棄理從文獲藝術家獎 劉偉成寫出一片天
2021-07-27 08:15
被喻為本港文藝界金像獎的「香港藝術發展獎」早前公布今屆得獎名單,浸會大學劉偉成博士及朱少璋博士同時獲得「藝術家年獎」,《教育版》記者專訪了兩名得獎者,今日先和大家分享劉偉成博士棄理從文的成長故事。適逢文憑試放榜,劉博士的故事更值得家長和學生細讀,當年他便是在種種經歷與多名恩師影響下,毅然選讀浸大的人文及創作學系,而今則以身兼作家與老師的身分,冀以文字開導學生。
「藝術家年獎」是香港文化藝術界的年度盛事,由二○○三年開始,每年頒發不同獎項,表揚香港卓越的藝術工作者。劉偉成博士多年來筆耕不輟,不少詩作、散文結集成書,作品曾兩奪「中文文學雙年獎」,備受文壇肯定,而今次獲頒「藝術家年獎」(文學藝術)殊榮,評審對他的嘉許評語是「文學發展全面且具成就的藝術家」,可見今次獲獎令其寫作上的成就更上層樓。
劉博士對記者笑言,當日收到在文學藝術組別獲獎消息時,一下子不能相信,「以為是詐騙電話,當下心情既驚訝又激動。」受到評審認可,鼓勵了他繼續寫作之外,他坦言,「文學創作的路上,我是幸福的。」他回想一路走來,幸得多名前輩指導,今次得獎更令他有種「不負所望」的感覺。
以文字釋放情緒
中學就讀聖保羅書院的劉博士,坦言「成積不算好」,他身在理科班,深深感受到那種操練試卷的氣氛,「當時其他同學十分厲害,操練數學題已經不用紙筆,光看着題目便會算出答案。」劉博士自覺不屬於他們的群體。有一天,同學小息時「操數」,他一個人走到學校圖書館,「偶遇里面的一套青年文學獎文集,讀了幾篇散文後,我發現文學與考試寫作截然不同,再讀里面的新詩後,一頭栽進了文學的世界」,自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路向,大學毅然選讀浸會大學的人文及創作學系,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
「寫作帶給我一種釋放的力量,就像美國『自白詩派』所講,通過懺悔釋放心底的怨憤。」打開文學的大門後,他決定從理科轉讀文科,轉往另一所中學重讀中五,當時的他成為其他同學欺凌的對象,同學往他的書包倒砂糖水、把他的桌椅搬走等,日復一日的欺凌,讓他無法忍受。一天放學,他看見商店陳列的一柄軍刀,竟起了一個可怕的念頭。他甚至已經買下軍刀帶回學校,一番心理掙扎後,幸好最後懸崖勒馬,沒有鑄成大錯。但他每當回想自己閃過一剎的獸性,都嚇出一身冷汗,於是決定毀掉那柄閃着寒光的軍刀。他將這段經歷與情緒寫成散文,猶如懺悔一樣,將當中的怨憤、愧疚、壓抑,藉文字宣導出來,令他發現了文字釋放情緒、自我開導的力量,成為他後來的寫作方向之一。
萬字評語勉學生
「今個學期完結,四十五名學生的評語,我寫了三星期,共四萬四千字。」身兼作家、教師與出版社編輯的劉博士,在繁忙的工作中,堅持為學生寫下詳細的評語,他相信作為老師,「應該在最適當的時候,講出學生最想聽的話,在千言萬語中,只要有一句能令學生終生牢記,便不算枉費心機了。」誠然,每個人的成長中,總有一兩句話,在人生路上不斷提醒、督促自己。劉博士真摰地感謝各位前輩老師的教導,「有些說話至今言猶在耳。」
劉博士憶述恩師、已故香港大學學者張美君博士時,語速緩下來,就像要慢慢拿出珍藏的寶物一樣。「當時我初入浸大,就讀人文及創作學系,第一份功課是一篇數百字的英文作文。雖然我考入學校的成績不算好,但我在這份功課下了十二分苦功,才交出自己滿意的作品。不料,負責課堂的老師覺得功課水平太高,不符合我的預科成積,認為我是抄襲或請他人代筆,要求我半小時內寫出另一篇文章證明自己。之後,我的文章被呈上當時任職於語文中心的張老師的案上,又驚又怕的我不安地坐在她面前。她認真地讀了我的文章,和我聊了幾句,最後說道:『不用擔心,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厲害。』僅這一句便安撫了我的心,不是因為讚美,而是努力後被肯定的感動。」這句說話深植於他心中,以致今天他成為教師,希望「講出有穿透力的說話,讓學生放下心頭大石。」
累積生活經驗 培養文字敏感度
劉偉成博士去年六月出版的詩集《果實微溫》,獲評審點名讚賞「寫作技巧圓熟」。詩集其中六十首詩作,屬於二○一七年遠赴美國,參加愛荷華大學的國際作家工作坊後催生的作品。
文學界「霍格華茲」練功
愛荷華大學猶如文學界的「霍格華茲」,歷來受邀者盡是天賦異稟的作家,如中國首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香港作家舒巷城、台灣作家白先勇,都曾赴此校寫作。作家在大學內參與不同文化活動,與其他作家交流,促進他們培養靈感和創作文學作品,猶如作家們的「練功房」。此次得獎,可算是劉博士寫作路上的里程碑。
對於有志寫作的讀者,劉博士亦分享了鍛煉文筆的小心得,「我平常會翻譯一些外語詩,反覆思考譯成不同字眼的分別,慢慢便會培養對文字的敏感度。」誠然,寫作不能一蹴而就,只可以在日常中慢慢累積,正如劉偉成博士一路走來,不時疏理個人的感受,加上一點一滴的生活經驗,最終才能化成筆尖滲出具生命力的墨水。
《星島日報》教育版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