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公僕前綫文職流失多 招聘需時內部晉升
2021-05-27 07:10
公務員去年辭職人數創十四年新高,近半數過了試用期仍放棄「鐵飯碗」,多名公務員透露,當中不乏中高層職位。據悉,多個政府部門前綫工種及文職崗位均有人手流失,有人因政府工薪酬福利欠吸引力,跳回私人市場打工;亦有人為子女升學而移民,或提早退休。有工會直言,政府雖已就退休潮部署,增聘合約員工,但公務員招聘程序須花一至兩年,非預期的職缺難以及時補充,短期內須靠現職員工攤分其工作量。有公務員亦估計,政府以內部晉升增補高層職位,人才斷層難以避免。 記者 林紫晴 陳倩婷
上周立法會會議上,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指,上年度公務員流失人數為八千五百人,佔整體公務員團隊約百分之四點八,其中一千八百六十人辭職,五成三辭職公務員於試用期離任,形容辭職比例仍屬低水平。
新入職公僕離職佔比較高
但立法會文件顯示,過去十四年間,公務員辭職人數及比例均呈上升趨勢,以過去五年為例,公務員辭職比例已由百分之零點六三,升至百分之一點零五。公務員工會聯合會總幹事梁籌庭坦言,近一兩年辭職情況較往年明顯,新入職公務員佔比較高,「各個部門都有。」他以文書職系為例,約二萬人中大多數屬年輕公務員,「(辭職)比例會較其他職系高。」
在稅務局工作的杜小姐(化名)透露,今年二月至五月逾十名評稅主任職系人士辭職,連同其他職級及合約員工,近三個月內約三十人辭職,情況幾乎是史無前例。稅務局回覆指,去年五月至今共有一百零九名全職公務員離職,辭職人數為四十八人,佔比約四成。在過去三個月,則共有十七名評稅主任職系人員辭職。
稅局離職人數史無前例高
杜小姐表示,近期離職的人較多未過試用期,「未做夠三年,出去四大會計師行人工相若,若再做多幾年才出私人市場,反而不太吃香。」梁籌庭認同,年輕公務員在完成試用期前後辭職,主因是薪酬未到「尷尬位」,在私人市場仍有選擇,「如果賣多幾年青春給政府,要跳出去未必容易。」
於政府統計處任職文員的章小姐(化名)亦留意到,近月多名系統分析或程序編制主任辭職,「普遍都四十歲以上,部分人補錢即走。」她透露,有未過試用期的同事離職後獲私人公司聘請,月薪達七至八萬元,「有技術或專業人士,本身較易搵工。」政府統計處回覆指,去年五月至今共有十五名公務員辭職,包括一名系統分析或程序編制主任職系的公務員,退休的公務員人數則有五十七人。
技術專業職系流失比以往多
高級公務員協會主席李方沖則指,建築師、工程師、醫生、牙醫等專業職系,過去一年的離職人數較以往多,「以前一個部門走一個半個,但現在走幾個。」
文職以外,有前綫職系亦面對人手流失。社會福利署社工林小姐(化名)表示,過去一年除了有未過試用期、自覺不適合而離職外,亦多了近退休年齡的主管級提早退休,有部分人稱基於身體理由,亦有人突然宣布退休而不透露原因。
福利新不如舊留任誘因減
至於家中有幼兒的同事,部分人離職時僅稱會轉做全職父母,過一段時間才向相熟同事透露,希望子女接受海外教育而舉家離港。據林小姐所知,她所在的分區各中心近期至少有五人離職。就此,社署回覆表示,去年五月至今年四月期間共有八十一人辭職,其中今年一月至今辭職的社會工作職系公務員中,助理社會工作主任有二十二人,社會工作助理則有三人。
公務員福利「新不如舊」,也是近年新入職公務員離職比例增多的原因之一。林小姐是近年入職的新制公務員,她認為在經濟不景時社署的工作較外面穩定,惟在人工及福利上,公務員與一般公司無異,對年輕一代而言,離開的成本較低,「舊制就話有二百日假期,新制最多儲三十多日,醫療亦只有政府服務免費。」
梁籌庭亦認為,不少新入職的公務員認為發展前景不明朗,加上工資並不突出,令留任吸引力大減。但稅務局、統計處及社署均回覆表示,沒有就公務員離職原因作統計。
公務員離職潮下,令留任公務員工作量大增。林小姐直言,社署主管級離職由中層補上,加上資歷淺的人離任,致下層的前綫人員工作量急增,但行業的特性是有個案求助,社工不會坐視不理,「就算人手不足,都不希望忽略個案,否則後果可能很『大鑊』」,她認為整體而言,暫未有服務受離職潮延誤。
暫未有為非預期離職增聘
杜小姐則指,由於稅務局服務不算緊急,目前只是多了積壓個案,「外人很難察覺」,加上年輕的評稅主任級想盡快升職,一般願意加班,故前綫工作量增,但服務料無明顯影響。
不過,梁籌庭表示,因公務員招聘需時,難以即時填補相關空缺,「由賣廣告到請人,起碼要花一至兩年時間。」他續說,近年踏入公務員退休潮高峰期,政府已有人手流失的預算,增聘大量合約文職,惟只屬臨時職位或負責較輕微的工作。據他了解,政府暫未有為非預期離職情況,增聘公務員。
李方沖則認為,中高層職位現空缺,將為中下層公務員提供升職機會,相信當局會以內部晉升填補部分職缺。章小姐亦估計,政府將會沿用上輪招聘名單,聘請公務員,或讓合約員工轉公務員。就增補職缺方面,稅務局、統計處及社署僅回覆指,會適時展開招聘,惟未提供今年下半年的預期招聘人數。
《星島日報》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