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鴻齡關注本港人口老化增醫療壓力 倡引入個人化治療應對

2021-05-12 12:50

范鴻齡關注本港人口老化問題。 資料圖片
范鴻齡關注本港人口老化問題。 資料圖片

醫院管理局主席范鴻齡關注本港人口老化問題,指人口老齡化不單影響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勞動力,伴隨著人口老齡化而衍生的醫療服務需求上升、醫療資源分配及慢性疾病管理等問題,都對公共醫療體系的可持續發展構成沉重負擔。

他引數據指,政府統計處推算,香港的人口會由2016年約730萬,增加至2036年約820萬,增幅大約12%。然而,當中65歲或以上老年人口的增幅會非常驚人,會由約110萬增加至約240萬,增幅超過一倍。公立醫院的病人數據分析發現,現時本港大約有200萬人患有不同的慢性疾病,包括最普遍的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問題。約20年後,估計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數目,會大幅增加至約300萬人,增幅大約50%。

他說,最令人憂慮是當中患慢性疾病的人口比例,會隨著年紀增長以幾何級數上升,例如年齡在40歲以下的人口,大約只有2%患有慢性疾病,但到65至69歲這個組別,比例會上升至53%,到80歲或以上的組別,患慢性疾病的比例更會增加至88%,年紀大約每增加5歲,患慢性疾病的比例便會增加約10%。

范鴻齡表示,隨著醫療科技與服務模式的發展,近年不少檢查或治療程序已經可以改用日間服務模式進行,例如癌症病人的化療程序,近年不少醫院已改以日間模式提供服務,病人日間到醫院接受化療,完成療程後晚上可返回家中休息,病人毋須住院。這種日間服務模式,一方面可以減少住院病床的擠迫問題,另一方面亦令病人得到更舒適的服務,提升治療質素。因此,將來必須依循這個方向,進一步擴大公立醫院的日間醫療服務,減少病人不必要的住院,才可以解決醫療服務需求不斷增加的問題。

范鴻齡提及,現時不少病人都在公立醫院專科門診定期覆診,而且覆診得非常「專」,可能這個星期在骨科覆診,下星期則要到內科見醫生,內科的覆診中,亦可能分開心臟科和糖尿科。然而,不少病人的病情其實非常穩定,他們的問題亦並非真的太「專」。有見及此,他們計劃進一步增強公立醫院的基層醫療服務,亦計劃透過擴大公私營協作計劃,為家庭醫生提供合適的治療指引,以便日後將更多病情較穩定的專科病人交由家庭醫生照顧。家庭醫生除了可以為病人提供適時的照顧外,亦可減輕專科門診的壓力。

范鴻齡又說,他們計劃為慢性疾病病人,尤其是較年輕的一群病人,制訂更多個人化治療模式。隨著資訊科技發展,不少較年輕的病人都習慣使用資訊科技作溝通,醫護人員亦正好可以利用這些平台,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或視像通訊軟件跟進病人的健康狀況,同時亦讓病人參與管理自己的健康,例如提供社區健康電話支援服務的「護訊鈴」,稍後會擴展較年輕糖尿病人的支援服務,透過分析大數據和預測病情發展的模型,揀選一些較高風險的年輕病人作電話跟進,醫護人員會因應病人的情況制定個人化治療模式,例如跟進病人的戒煙進度、安排營養師跟進飲食以及其他支援等。這種個人化治療模式,一方面可透過適時的跟進和介入,延緩病情惡化;另一方面亦可提升治療成效,減少病人不必要入院及因為病情惡化而衍生的額外治療需求。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