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馬賢慧從iBanker晉身教育創客
2021-05-10 07:24
曾是iBanker的資深教育企業家馬賢慧,有着令人夢寐以求的履歷——小學就讀本地名校,中學負笈英國百年著名學校Benenden School,然後在牛津大學主修經濟及管理學,並以一級榮譽畢業,順理成章進入投資銀行工作。當眾人認定她處於人生高峰時,她從金融世界中悟出教育的道理,毅然離開安舒區,選擇馳騁教育界並晉身 EduMaker(教育創客),矢志啟導新生代「未來就緒」,讓他們「自我導航」,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未來。
先後在美林和高盛投資銀行任職的馬賢慧(Jennifer),○九年與一位同事(現為周大福教育集團執行副主席及集團總裁鄭余雅穎),不約而同地對剛投身金融界的畢業生有一個感覺,「當時不少畢業生的履歷表很靚,甚至比我的學歷更靚,但為甚麼他們的可轉移技能、批判性思考、解決問題能力那麼不足!例如為何每到打仗時,油價會上升?這些都跟投資息息相關啊!就是因為欠缺世界觀,更重要的是,他們對世界不感興趣。」馬賢慧說。
啟發興趣 熱誠源於擁有感
畢業生的「不感興趣」,反而令馬賢慧對教育萌生興趣和熱誠,於是與鄭余雅穎一起到大學開辦講座,後來更立定心志離開投行,與鄭余雅穎一起創辦教育中心ARCH Education,教導學生批判性思考,刺激學生對外界事物的興趣,燃起他們對周遭人和事的熱誠,以至對世界產生同理心,改變世界的創造動力,才能萌芽成長。
她以一一年的埃及革命為例:「這期間中東戰亂頻生,獨裁專政已經有四、五十年,為何會是一一年,而不是一○或一二年?香港這邊廂的小朋友,當他們消費不同產品時,讓他們思考來自這些產品的國家,正在發生甚麼事情,與他們有甚麼關連,藉生活中的細節擴闊視野,開拓他們的世界觀和對世界的同理心,使他們對身邊事物感興趣,從而對未來產生一種擁有感。」
各階段學習 奠創業根基
馬賢慧所指的擁有感,就是她經常強調,學生由心而發想做的事情,便會對該事情有一份擁有感,幹起來事半功倍。「與責任感是兩回事,我可以有責任感聽從父母,做他們想我做的事,但不代表我本身喜歡,強逼地做,只會拉牛上樹,怎可能會有擁有感?」她說得鏗鏘有力。
作為兩位孩子的媽媽,馬賢慧談及學生心態時,更顯出從心而發的同理心,「在學習生涯中的每一個階段,都對我有很大影響,而且終生受用。」她憶述,「小學在本地一所傳統學校讀書,培養到紀律和精準,每一個字都要按筆畫,寫錯字,整題都拿不到分數,這是紀律;上學必須穿着整齊校服,因為整齊便是代表你自己。」到了中學階段,馬賢慧遠赴英國就讀Benenden School,令她大開眼界,「原來成功不但見於成績上,還可以有很多認同感。」
裝備新生代 應付將來轉變
最大的突破,就是當她第一次踏進課室,被那里的座位編排嚇怕,「香港的課室是一排一排,我個子小,老師不會留意到我,但是那里的座位排成U字形,老師坐在中間和學生一同討論問題。起初我很害怕參與討論,後來發覺說錯了都不用怕,老師還會鼓勵我。」她的解難與批判等思維,就慢慢培育出來。
進了牛津大學,馬賢慧的批判性思考更發揮得淋漓盡致,為其教育理念奠定基礎。擔任牛津公會主席一職,更開拓她不少眼界,且為她在教育界發展打通脈絡。現時,她是牛津大學校友諮詢小組及彭布羅克學院校友的一分子,亦為牛津大學中國獎學金基金會遴選小組成員。這些經驗和實踐,都成為她的「導航」,推動她離開一個又一個安舒區,不斷突破。
當年馬賢慧毅然離開金融界,創立ARCH Education,從最初十四名學生,到現在有超過一萬位學生曾參與其升學及技能培訓課程。下一個突破,就是辦學,「我將不同階段學到的東西放入ARCH,已經有很好的成績,但我覺得影響力未夠大,因為它始終只是教育中心,沒有校舍,下一個理念是開辦學校,因為學校有硬件和配套,可以做到我理想中的教育。」
馬賢慧的教育理念與周大福教育集團不謀而合,並於一九年獲鄭余雅穎邀請,擔任集團首席策略官,共同創建教育生態圈及實踐EduMaker理念,「真正的終身學習是未來就緒教育,用現在所學到的東西,應付將來的轉變。」
她解釋道:「世界轉變得很快,教育很難追趕得到,大學或者可以跟得貼,但中學已經接不到軌。周大福教育集團以至整個新世界集團旗下的公司橫跨二十七個行業,有傳統、新興,也有創新,是社會縮影。這個龐大的教育生態圈,正好為新生代締造『將來的世界』,讓學生,還有家長、老師和校長,通過生態圈預見『將來』,對將來有更好、更實在的預備。例如通過集團多元化的行業,與學校一起舉辦活動和工作坊,幫助學生發掘興趣,燃點對事物、人和世界的熱誠!」
《星島日報》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