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遊遇車禍後腦幹全癱 脊髓損傷者靠「機械腳」重新走入社會

2021-04-05 08:00

麥理浩復康院脊髓損傷復康團隊開創先河引入「機械腳」。
麥理浩復康院脊髓損傷復康團隊開創先河引入「機械腳」。

「我們看似很微不足道,對他們來說已是跨了一大步。」世事無常,誰會想過自己一覺醒來,再站起來已是一件奢侈的事。香港每年約200宗創傷性脊髓損傷新增個案,損傷後患者生理及心理均嚴重重挫,彷如走進「世界未日」。麥理浩復康院脊髓損傷復康團隊多年傾盡心力為病人重燃希望,開創先河引入「機械腳」,助病人重新走入社會,「當他們站立的一刻,往往會即時哭出來,是很值得為佢們堅持及奮鬥。」

一次南韓自駕遊時發生車禍,32歲的Connie頸椎第二節斷裂,從此失去活動能力。她當地留院一個月後前年7月回港治療,當時腦幹仍然全癱,只有腳趾公能活動,須插喉且不能說話,大小便亦有困難。復康團隊隨即為Connie植入橫膈膜起搏器,以微創手術方法令橫膈膜重新郁動,無須再接駁呼吸機。她亦透過自己努力,參與言語治療、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終能說話、自行進食及大小便,由全癱康復至只有右邊身癱瘓。

走上復康漫漫長路,Connie一直相信自己可以好轉,終在一個多月前在「機械腳」的輔助下,相隔一年多後重新站起來。她憶述,當時自己十分緊張,害怕失平衡,「太久沒有行路,要很信任部機及治療師。」雖然下半身可放鬆讓機器帶領走路,但腰及頸也要用力支撐身體,故會很累「標晒冷汗」。最終在Connie努力下,她用了約4分鐘步行約40步,「覺得很有希望,終於行得到。」

瑪麗醫院矯型及創傷外科部門主管黃一華(左三)。
瑪麗醫院矯型及創傷外科部門主管黃一華(左三)。
醫管局港島西聯網脊髓損傷復康團隊引入「機械腳」助脊癱病人進行復康訓練。
醫管局港島西聯網脊髓損傷復康團隊引入「機械腳」助脊癱病人進行復康訓練。

香港每年約200宗創傷性脊髓損傷新增個案,當中70個為重症,數字尚未包括脊髓腫瘤及感染等非創傷性個案。團隊中的麥理浩復康院一級物理治療師黃方怡表示,以往病人只可透過治療師的攙扶下走路,訓練時間不長。現時即使患者只有兩成力站立,「機械腳」可幫助他們八成,故病人使用後有很大進步,「由一開始行不到,到後來只要有人扶可行到20至30米。」

瑪麗醫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副顧問醫生高日藍補充,自從2018年引入「機械腳」後,病人可更早訓練行路,減少肌肉委縮,加上「機械腳」可分析病人的步姿,得知患者的左右腳用力情況。不過,瑪麗醫院矯形及創傷外科部門主管黃一華提醒,「機械腳」只協助患者達到最大復康潛能,並非每名患者用完後都可「行得返」,另外嚴重骨質疏鬆、關節僵硬或無法伸直等病人都不適合使用「機械腳」。

瑪麗醫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副顧問醫生高日藍(右)。
瑪麗醫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副顧問醫生高日藍(右)。
醫管局港島西聯網醫院行政總監鄧錦成(右六),瑪麗醫院矯型及創傷外科部門主管黃一華(右五)。
醫管局港島西聯網醫院行政總監鄧錦成(右六),瑪麗醫院矯型及創傷外科部門主管黃一華(右五)。

團隊除在生理上極力協助病人復康,亦在心理上提供支援,包括協助骨科病人參與藝術治療,讓全癱的病人可透過眼睛及頭部使用藍牙滑鼠繪出一幅幅佳作。團隊去年榮獲總部頒授「傑出團隊獎」,以表揚貢獻,「只要病人有少少的進步,大家都會很開心,是整個團隊一起護住一個病人才可以做到這樣的成果。」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