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手雕麻將牌不授徒 老店主364日候知音

2021-02-19 06:45

屹立佐敦六十年的「標記麻雀」第三代經營者張景順表示行業已經沒落,但仍希望可繼續經營十年八載。 林家希攝
屹立佐敦六十年的「標記麻雀」第三代經營者張景順表示行業已經沒落,但仍希望可繼續經營十年八載。 林家希攝

「一門手藝做到老?玩玩無妨,不要入行!」一家屹立於佐敦鬧市的手工麻將店,老店主終日手持雕刻刀,快、狠、準地勾畫麻將牌圖像,可見雕刻技藝爐火純青,但街道上熙來攘往的人群甚少入店,偶有顧客入內發現售價不菲,亦即時轉身離去。這位六十年老店東主不諱言,手雕麻將已是夕陽行業,無意授徒誤人前程,只願偶有顧客賞識購買,得以繼續經營十年八載,「時光不會倒流,亦無法改變時代變遷……」

記者:林家希

「妳稍等,我要站一下才可移動。」抵達佐敦道一幢唐樓樓梯旁邊小店,年近七旬的張景順放下雕刻刀和麻將牌迎接記者,隨即表示膝蓋退化,站立雕刻多時後行動困難,又稱原本打算一七年在公立醫院接受手術,碰巧當年懷舊風潮盛行,令險被時代淘汰的手工麻將業出現「小陽春」,他為趕工雕琢麻將交予客人,當刻只好放棄治療,繼而重新預約及輪候六年,兩年後才可接受手術,但他未有因年老體弱考慮退休, 「除了大年初一,每天如常營業!」

除了年初一 日日營業

敬業樂業的景叔,緩緩安坐後細談六十年老店由來。他透露,爺爺年輕時任職打磨師傅,負責將不同原料分割出來的麻將牌打磨至平滑,父親張標元則是雕牌師傅,工作是雕刻麻將牌上的文字和圖案,兩人及至上世紀六十年代自立門戶,在佐敦開設「標記麻雀」,身為長子的景叔,自幼已到店鋪幫忙處理雜務,並學習雕刻和塗顏料等技藝,之後繼承父業經營,其間店鋪曾多番搬遷,鋪址均在佐敦一帶。

回首六十至七十年代開業初期,景叔笑言當時麻將是極受歡迎的娛樂活動,家家戶戶總有一副麻將,加上彌敦道、廟街一帶有不少麻將館、夜總會和地下賭檔,故此廣東道開設了至少十間專售麻將和賭具的店鋪,店主會委託師傅雕刻麻將牌,「當年師傅地位崇高,他們喜歡甚麼時候上班和下班也可」,部分規模較大的店鋪為應付客人定單,更以高薪聘請師傅長駐店內,「一副麻將牌售價超過一百元,以當時物價來說並不便宜,但生意絡繹不絕,高峰時期一日起碼賣出三副。」

客人來圖訂製成收藏品

但好景不常,景叔說雕刻麻將機器於八十年代面世後,可通過大量生產降低成本和售價,加上內地改革開放,業界紛紛北移內地設廠,本地手雕麻將行業日漸式微,乃至九十年代興起自動洗牌和疊牌的麻將機,更將業界趕上絕路,「麻將機使用的麻將牌內藏磁石,與手雕麻將不同。」手雕麻將行業由盛轉衰,其店鋪門可羅雀,農曆新年前三、四個月接滿訂單的情境亦不復現。

手雕麻將成為夕陽行業後,店鋪相繼因經濟壓力或店主退休而結業,尚幸麻將牌製作技藝於一四年被納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隨後盛行懷舊風潮,僅存店鋪紛紛通過藝術形式,為垂死掙扎的行業續命。景叔透露,近年出售的傳統手雕麻將,被部分市民、遊客和已移民港人客戶視為收藏品,他也會按照部分客人要求,在麻將上刻上對方心儀的圖案和文字,亦有不少政府部門、地區組織和社會企業等團體邀請他開設工作坊,向參加者介紹傳統麻將文化及手雕技藝,讓他感到愜意。

上好亞加力膠製 每副五千元

轉眼六十年,景叔說當年一百多元一副的手雕麻將,今日已經漲價至五千元以上,因為其麻將牌以德國、日本或台灣等地的上好亞加力膠製造,來貨價動軏過千元,加上一百四十四隻麻將均由手工雕製,至少耗時一周,相反機器製造的麻將便宜很多,因加入廉價的混合雜質,二百多元也可買到,「有平貨怎會想買貴?」記者採訪當日正值農曆新年前夕,數名客人先後入店,但問價後紛紛搖頭離去,景叔則木無表情,似乎習以為常。

景叔坦言,手雕麻將工藝隨着時代式微,不足以養家活兒,故此不打算授徒,也無意將手藝傳授子女,亦奉勸年輕人不要入行,他則因擔心退休生活無聊,故此會繼續經營,從中享受雕出「靚牌」帶來的樂趣,「最好再經營十年八年,偶然有人懂得欣賞、訂購兩副麻將便滿足了!」

《星島日報》

以紅、綠和藍三種顏色為麻將上色後,需剷走多餘油漆。 林家希攝
以紅、綠和藍三種顏色為麻將上色後,需剷走多餘油漆。 林家希攝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