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尋寶點政府零反應 水下考古遙遙無期

2021-02-03 06:48

民間水下考古隊近年尋獲不少文物,部分更可追溯至宋代。
民間水下考古隊近年尋獲不少文物,部分更可追溯至宋代。

香港的水底有考古價值嗎?有民間組織一四年在西貢發現宋代石造錨桿,證明千百年來,古人往來香港的足迹,多少埋藏在海底之下。有水下考古學者翻查文獻,列出近三百個尋寶點,建議港府開啟全面水下考古調查,卻遭到政府冷待。仍未死心的民間團體,唯有自掏腰包,利用最原始的潛水搜索方式,逐一考察可疑地點,但任他們再努力,一年最多只能搜查兩個地點,要靠民間完成水下考古,可謂遙遙無期。香港的水下寶藏,或許就如未被工程鑿開的主教山地下配水庫一樣,一直隱藏在未被發掘之處,隨時被突如其來的工程摧毀。

記者 郭增龍

西貢這個名字據說來自明朝初期,當時有意向明朝政府朝貢或進行貿易的東南亞、中東沿海及東非國家,其船隻都會停泊於西貢的港口,因此西貢一名,帶有「西方來貢」的意思。西貢獨特的歷史位置,亦令附近水域埋藏不少寶藏。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港英政府在興建萬宜水庫工程期間,意外發現明代古船的殘骸及陶瓷,是本港標誌性的水下文物發現。事實上,過去十年,由民間發起的水下考古工作亦有不少收穫。

建水庫發現明代古船殘骸

二○一○年,由水下考古學者Bill Jeffery帶領的香港水下文化遺產小組(下稱「小組」),在西貢伙頭墳洲附近水域,發現三百多件陶瓷文物,部分碎片經年份鑒定後,可追溯至十三世紀末,即元朝時期。一四年先後在火石洲對開及糧船灣南端,發現兩尊十九世紀英國商船鐵炮,以及來自宋代的石造錨桿,後者的款式與內地在○七年打撈的著名宋朝古船「南海一號」相同,證明早在宋代,香港已有外國商船往來的足迹。

目前任職關島大學考古學系副教授的Bill,一四年曾撰寫建議書,要求港府資助開展本港水下考古項目。他表示,早在建議書提交前,「小組」成員經已從英國水文局的沉船數據庫中,取得香港沉船地點,再參考文獻、古地圖和舊報紙,並訪問學者、潛水員、新界村民等人士,整合出二百八十二個潛在水下歷史遺址,建議政府開展系統性研究,了解香港水下文物的情況,「我們的成員都是義工,利用假日進行研究,我相信由全職的水下考古團隊研究的話,找到超過五百個潛在歷史遺址也不出奇。」

水下考古僅按環評要求進行

Bill指出,香港目前的水下考古工作,只有在填海等涉及海邊的工程進行前,才會按環評報告的要求進行,考察的範圍非常有限,「好像我們在伙頭墳洲的考古發現,就是環評報告不會觸及的範圍。」因此,他坦言對港府至今未有進行系統性研究的決定感到失望,「香港有過百個島嶼,三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及歷史,但政府似乎不太重視海洋科學及考古的工作。」

事實上,「小組」在一○年及一四年的水下考古收穫,是在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及香港海事博物館資助下進行。因此,「小組」近年只能在無資助的情況下,自掏腰包考察其餘潛在水下歷史遺址。除了經費不足、無全職人手等困難,Bill在一五年移居關島後,令他們每年最多只能進行一兩次水下考察。「小組」成員陳基業表示,每次考察前,除了要有行動規劃,如當日的天氣不理想,工作亦難以進行。過去一年疫症導致全球封關,Bill無法來港帶領水下考古項目,亦令「小組」工作停頓一年。面對種種困境,Bill慨歎,「可能到我離開世界,也無法完成(考察所有潛在水下歷史遺址的)工作。」

民間考古缺經費資源人手

香港水下考古總會主席胡名川曾在蒲台島附近海域,發現疑是二戰時期的船隻鐵炮,亦曾與港大建築學院合作,潛入大潭篤水塘記錄被淹沒的大潭篤村及古井的情況。他指出,民間的水下考古缺乏資源,往往要用最原始的下潛方式尋找文物,但香港西部水域渾濁,潛水員難以靠肉眼找出水底文物,令目前的水下文物發現,主要集中在東部水域,「內地已經用掃描器重塑水底下的三維影像,如果有沉船馬上就會知道。」

香港海事博物館副總監(策展及藏品)陳麗碧認為,目前本港的水下文物資料相當零星。她正積極循不同的途徑,包括進行學術研究及收集民間潛水員的資料,期望找出有相當機會潛藏文物的位置,再動員政府、專家及民間合作,進行水下考古發掘工作。

陳麗碧指出,縱然香港未有一支全職的水下考古團隊,但博物館過去與內地、東南亞及歐美的專家有緊密的合作及溝通,相信一旦香港有水下考古發掘需要,可聯絡外海外專家來港協助。

《星島日報》

三百多件陶瓷文物,部分碎片可追溯至十三世紀末,即元朝時期。
三百多件陶瓷文物,部分碎片可追溯至十三世紀末,即元朝時期。
宋代石造錨桿。
宋代石造錨桿。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