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味獵人捕獵販賣一條龍 養殖場「洗白」後再變桌上珍
2020-03-29 10:21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中國打響了禁食野味的「戰鬥」。近期以來,多地嚴查野生動物販賣案件,但在不少地方,早已形成了獵人進山捕獵、供應商「洗白」轉賣的野味產業。產業鏈的源頭,獵人的角色不可或缺。日前,一名常年進山捕獵的獵人講述行業內幕時稱,一天能捕獲幾十隻野生動物,好的一隻能賺上千元,但現在這些動物愈來愈少了。
隨着各地嚴打非法捕獵,不少地方原本隱秘的野味販賣鏈條浮出水面。據《新京報》報道,在這個鏈條中,獵人們進山捕獵,再將獵物轉賣給中間商,然後流向市場。「湖北野味QQ群」一名供應商陳升和一名野味獵人李保,日前講述了「野味江湖」的行業內幕。
李保家住重慶萬州龍駒鎮,鎮上有大片適宜野生動物生存的深山老林,山頭成了他的獵場。李保每天下午三四點鐘放上捕獸夾,第二天早上去取。他曾捕獲果子貍、豪豬、竹鼠、黃麂等動物,「一種動物每天能打十多隻。都是活的,只有腿部被夾之後有點受傷。」龍駒鎮的捕獵情況並不少見。當地農貿市場一名檔主說,他能提供麂子、野豬、土豬等野味。當地有一些獵人抓到野生動物後,會將貨出售給野味販子。早年間,在川渝這些深山中,打獵曾經盛行。農戶自製火藥槍,帶上訓練的獵狗,常常進山打些野兔回來。
黃麂每隻可賺三千元
雖然捕獵不需成本,且收益可觀。李保把動物定好了價,有四十五元一隻的野兔,九十元一隻的白面狸,還有按斤賣的黃麂。就拿黃麂來說,二十五公斤重的要賣一百三十元一公斤,一隻就能賺三千多元。他把這些貨出售給供應商,供應商再加價賣向各地酒店、會所,甚至一些小餐館。
做臘肉生意的張翠花也稱,她認識常年打獵的獵人,能提供各種野味。這個獵人叫王富貴,龍駒鎮人,老家在山里,兩人認識多年。張翠花說,王富貴不愁銷路,很多人知道他在打獵,找他拿貨。有買來自己吃的,有給官員送禮的,也有開餐館賣的。張翠花不關心這些,如果要的貨多,她還會給一些優惠。
為做成一單生意,張翠花將王富貴叫到店里。王富貴稱其本來是屠夫,打獵「就像別人打麻將一樣」,當作一種消遣。他說,獵人抓野生動物,多在秋冬季進行。到了九、十月份,就有人開始放夾子,春節前是獵捕的高峰期,一是這時捕獵更容易,二是此時市場需求也更大。
他們這些土生土長的人,都知道當地有甚麼野生動物,平時觀察一下,大致會猜出動物們的活動軌迹,有時頭一天放夾,次日就會捕到。「抓到甚麼算甚麼。」王富貴稱,他手上一般只有麂子、野豬、土豬三種動物。王富貴知道,他獵捕的有些是保護動物,他只是輕歎「東西確實愈來愈少了。」
宰殺出售無檢疫證明
「野豬被捆住四肢就地放血,被剝皮的動物躺在污血中,被宰殺後的鱷魚也直接在化肥袋子上切塊。」這些視頻畫面來自湖南永州一位野味賣家的朋友圈,他發布了多種野生動物的銷售廣告,有野豬、獐子、土撥鼠、鹿、河麂、鱷魚等十幾種。
環保人士表示,市面上野味商販出售的野生動物,基本都沒有檢驗檢疫證明,往往是宰殺後直接出售,「哪怕是一些從養殖場內出來的,也很少有檢驗檢疫證明。」這些被捕獲的野生動物大多上了食客的餐桌。「做環保後我才知道,原來人喜歡吃的野味那麼多。」
動物耳上打養殖條碼
根據報道,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一項針對中國二十一個大中城市的調查發現,過半餐廳經營野生動物的菜餚,四成六城市居民吃過野生動物,百分之二點七的居民經常吃「野味」。在江西、湖南等地,有吃貓頭鷹、老鷹治頭疼的說法。在湖北,則有吃蛇強身的說法。有些人認為吃「野味」是身分的象徵,有些人則出於獵奇心理食用。
陳升是四川綿陽的野味販子,長期從獵人李保那里拿貨,他坦言這個行業利潤高,同時風險也高,「幹這行安全第一,出事就麻煩了。」平時,陳升為了躲避風險,他還會通過養殖場「掛靠洗白」。
所謂的「掛靠」,其實就是藉養殖場的名義賣貨。陳升稱,這是行業潛規則,給養殖場點錢就能辦。讓養殖場在動物耳朵上打個條碼,死的動物發貨地直接寫成養殖場。一些養殖場也會抓一些野生動物混在一起賣,「是不是野生的從外表很難看出來,只要養殖場各種證件齊全,也不會被罰。」
湖北封路後,陳升用「蔬菜車」運野生動物,「長期做這個,肯定有熟人,通知一下,我們就繞路走了。」對於行業,陳升並不擔憂,「(吃野味)這個需求的存在,就一定會有市場。市場還會恢復,但如果加大懲罰力度,我們的風險就高了,價格也會高。」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