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區選追蹤—筆桿子裏出政權
2019-12-06 10:35
幾年前,在北京參觀新華社歷史陳列館,看到了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凌晨,毛澤東親手撰寫的一則新聞,報道前線紅軍大舉渡過長江的最新戰況。看着這珍貴的歷史手稿,想到毛澤東這位中共統帥,與國民黨激戰當兒,竟然親手提筆寫新聞稿。一直聽說中共靠筆桿子和槍桿子出政權,追蹤歷史,果真如此。
紅軍過江之後兩日便攻克南京,毛澤東寫了《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不朽詩作,起首的兩句「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傳誦至今。在當年的社會,以詩詞傳揚意識形態,影響民眾、鼓動軍心,是最有效的工具。亦可見在戰鬥中抓住筆桿子,抓住意識形態,是何等重要。
昨天講到香港政壇有三種意識形態:民主主義、港獨主義和民族主義。在這場運動,民主主義者和港獨份子合流,變成了暗獨民主主義者。特區政府理應起而反對,但她沒有採取行動,被對方牽着鼻子走,這是最大的路線錯誤。原因可能有兩個,第一是不覺得對方有大台,不知道是一場戰爭,第二是不覺得自己一方的意識形態可以取勝。恐怕是兩種心態都有。
香港這場大戲,幕後有台灣和美國的影子,關鍵在於美國。美國壓制中國的野心已很明顯。美國國會先通過香港法案,再通過新疆法案,同時又推動北約軍事同盟,提出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是北約的新威脅的立場。在這場中美的鬥爭當中,暗獨民主主義者投向美國,要求美國制裁香港甚至中國。這種叛逆行為,較在港發動暴動更加嚴重,對之理應割席反對,不應龜縮不語。怕只怕政府潛意識是擔憂對手聲勢浩大,民主主義的大旗優愈高尚,若不讓步投降,怕自己會一敗塗地。這種想法,只是一個局限於香港的「小島思維」,既沒有歷史觀測,也缺乏國際視野,沒有審視現代意識形態的強弱變化。
第一、要看清民族主義之強。在遊行時有人打出前英國殖民地旗號,睇落相當荒謬可笑。若對英國非殖民化歷史有興趣,不妨看看英國著名記者拉平(Brian Lapping)所著的《帝國斜陽》(End of Empire),專門記述了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八〇年間,大英帝國從殖民地撤退時的各種部署。簡言之,英國統治殖民地的時候,不會讓當地發展民主,以免當地人民挑戰殖民政府,但臨近撤退時,就全速推動民主選舉,並扶植的親英勢力,和當地的民族主義者鬥爭,希望親英份子能保護帝國撤離後的利益,但結果往往是民族主義者取勝,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印度的甘地和尼赫魯以及新加坡李光耀。民族主義者立足於民族立場,抵抗西方強國的壓迫,較容易贏得人民的支持。
現今中國的經濟體已達到美國的六成,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足以與美國抗衡,舉起民族主義旗幟,一點也不失禮。特朗普已經示範了給大家看,你膽敢說謊四次,便開始有人相信,而香港的政府和建制派卻不信/不敢宣揚民族主義,便被人踩在腳底,變成人家高尚,建制卑下。
第二、要看清民主主義之弱。在三十年前,在東歐鐵幕解體之時,民主主義的確是全球最強的意識形態。但發展到今天,西方民主的問題充份暴露,特朗普上台之後,美國採取本國優先主義,所有外交政策都以美國利益為先,根本完全漠視民主的真義。現時是民主主義的第三波退潮,投靠美國、宣揚民主主義,正是最弱勢的時候。
由特區政府以至建制派政客,不懂得意識形態,對手夠膽講多兩句,便會相信了對手的一套,按着對手的遊戲規則去打轉,結果永遠找不到出路。若特區政府要重新上路,要從端正意識形態定位開始。(盧永雄)
全文刊於《頭條日報》「巴士的點評」專欄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