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暴力奪權 兩制玩完
2019-12-02 11:50
區議會選舉塵埃落定,非建制派大勝。今次區議會選舉能夠順利完成,避免了出現香港叫停選舉的國際事件。在選前兩三天以至後續的一個星期,香港市面回復平靜。這個暫時的休息,源於警察在佔領中大理大事件中,拘捕了大批暴力示威者,還是選民覺得選票有作用,可以表達自己的訴求,所以放棄使用暴力,大家可以各自解讀。
學生相信暴力帶來執政機會
目前香港的政局和是次區議會選舉,國際矚目,尤以台灣為甚。與台灣資深的政治觀察家談起,台灣的總統大選即將展開,是次選舉與香港的政局息息相關,是前所未有的緊密。要競選連任的台灣總統蔡英文,選情原本很暗淡,但由於港府提出《逃犯修例》修訂觸發了社會運動,蔡英文借勢大打反對「一國兩制」牌,效果異常成功。台灣人同情香港的示威者,把這個感情投射到主張台獨的民進黨身上,令蔡英文人氣急升,由年初時支持度遠遠落後國民黨的候選人韓國瑜,在幾個月間大幅反超前。如無意外,蔡英文很大機會勝出,繼續成為台灣總統。
台灣大選與香港相互影響,台灣資深政治觀察家指出,香港的社運人士,尤其是學生,看來是想抄襲台灣民進黨執政之路。聽到這裏,很多香港人都會感到意外,覺得香港的非建制派如何可以上台執政呢?特別那些本土派,甚至主張港獨的人士。細心比較台灣和香港的社運,香港在暴力的激烈程度方面,稱得上青出於藍,更勝於藍。一班在街頭抗爭的黑衣人,由破壞設施演變群毆不同政見的市民、淋電油放火燒人、暴打落單的警察、大肆破壞地鐵和針對性威嚇商鋪,在中大和理大校園,向警察、警署投擲數以千計的汽油彈。二○一四年台灣的太陽花學運,暴力程度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對於這個比較,台灣政治觀察家不以為然,指出台灣早年的民主運動,其實都很激烈和暴戾,當中最有名的是「美麗島事件」。一九七九年「黨外」人士黃信創辦《美麗島雜誌》,在同年十二月十日國際人權日在高雄市進行遊行及演講,訴求民主與自由,終結黨禁和戒嚴。活動有二萬人參與,最終變成警民衝突,造成超過二百三十名軍警和示威者受傷,「美麗島事件」涉案人數共計一百五十二人被逮捕,當中便包括之後成為台灣副總統的呂秀蓮。「美麗島事件」之後,台灣的社運持續,美國政府以關注人權不斷介入,向執政的國民黨施壓。直到一九八六年,新興的黨外勢力組成「公政會」和「民進黨」等組織,政府於一九八七年開放黨禁,其中民進黨不斷壯大,最終在李登輝後替代了長期執政的國民黨,在台灣當家作主。
特區政府對危機認知不足
觀察家相信,有人會把台灣以激烈行動換取通往權力頂端的想法灌輸給香港學生。不少港人聽見激進示威者高呼革命口號,以為只是他們隨意得來的想象,覺得不以為然,其實是低估了他們的認真。理性上說,如果把今日的香港和當年的台灣比較,至少有兩個不同之處,第一是台灣當年政治環境非常封閉,人民的自由受到很大限制,香港社會固然富裕,自由度也很高,去年便名列全球最自由地區的第三位,香港社會與世界密切接軌;第二是香港已回歸中國,地理上中港緊接,有事時容易強力介入,與台灣孤懸海外不同。然而,這不影響有心人向年輕一代灌輸暴力抗爭的思想。
目前,香港政局已出現質變,非建制派已控制了地區議會,加上美國訂立了《香港人權和民主法案》,非建制派得到了來自美國的保護罩,相信早已觸動了中央神經,對香港走向台灣之路高度警惕。非建制派現時已開始密鑼緊鼓地籌劃進攻明年的立法會選舉,下一個目標就是二○二二年的特首選舉,一關一關地攻下去。假如非建制派接連得勝,中央的選擇便只有兩個,一是放棄香港,任由香港自生自滅,到二○四七年正式收回;二是提早行使權力,把「一個兩制」變成「一國一制」。無論是出現上述那種情況,對香港而言,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會招致很大的損失。不過,對台灣而言,尤其是台獨分子,根本不會接受「一國兩制」,自然樂見其敗。
在中央眼中,香港目前的形勢已相當嚴峻。從特首林鄭月娥因為台灣殺人案提出修訂逃犯條例,為蔡英文送上大大的政治饀餅,反映她對兩岸以至國際關係的認知不足,造成嚴重的政治失誤。同樣,今次的區議會選舉,很多人投票支持非建制派,可能只是簡單地源於對政府回應修例風波的不滿,覺得政府不作為,又或者受到非建制派似是而非的概念和文宣所影響,未必有對長遠的政治發展做過深入的剖析。政府以至部分人對地緣政治認知不足和不敏感,加上部分政客的自私行為,卻逐漸把香港推向政治暗流的風頂浪尖。
回歸超過二十年,香港保持繁榮穩定,在激烈的地區競爭間保持領先地位,無論建制抑或非建制派,其實都得益於香港超然獨特和欣欣向榮的發展。然而,一場修例風波,隱隱然已有打破兩制間微妙平衡的危機。在極端示威者和學生高呼時代革命下,若然暴力的浪潮蔓延,挑戰中央的勢頭惡化,換來的恐怕不是反對派的上台執政,而是落得魚死網破、一國兩制提早結束,屆時得益的只有在幕後煽風點火的推手,香港社會的大部分成員,都要成為買單付帳的輸家。
區議會選舉順利完成,非建制派大獲全勝,贏取了差不多八成半的議席。這樣的結果,對香港未來的政治前景,有甚麼影響呢?
特約作者:陳約翰
全文刊於《星島日報》「港情周記」專欄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