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選擇受惠的自由

2019-11-11 10:40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上星期,特首林鄭月娥先在上海見了國家主席習近平,繼而在北京見了港澳協調小組組長韓正。值得留意的是,領導人向她提出了囑咐。與特首會面後,中央公布了十六項大灣區惠港新措施。新措施有很多項是市民關心的,其中包括港人在大灣區的九個城市買樓,可以豁免了要在當地長期居住和交稅的限制;港人子女在內地讀書可享有與內地人同等待遇;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即香港的理財產品可以在大灣區內出售等等。

十六項惠港措施助港人

這些措施經過長期研究,經特區政府爭取,中央予以放寬。這些政策如在港人可以較容易在大灣區內置業,對港人而言是一項貼身利益。由於香港樓價高昂,打工仔難以負擔,很多人都想在深圳或廣州等有潛力的鄰近城市買樓。由於內地不同城市限購令,港人不容易買得到,現在放寬了,港人買樓多了很多選擇。

買地置業是民生與投資,在粵港澳大灣區試點推出香港居民異地見證開立內地個人銀行結算帳戶、擴大港澳建築業專業人士在內地執業優惠以及給予保險監管優待政策等。如金管局總裁余偉文所講,這些利港措施,會給香港帶來很多商機。香港近年發展,除了金融中心,近期更發展成為理財中心,在香港政治高熱下,很多人都擔心資金會流走。中央在這個時候放寬理財產品的銷售,珠江三角洲一帶富豪數量急速增加,讓香港理財行業多了一個很大的市場。對香港金融界來說,自然是一個喜訊。這亦反映了香港雖然處於紛紛擾擾的狀況,就算在一片的抗議聲中,有很多反中甚至仇中的聲音,但中央依然沒有改變對香港人的支持,尤其是對香港普羅階層的生活,其中最明顯的是香港土地不足,覓地方面又遇上重重困難,港人買樓租屋都不容易。有了新政策之後,港人在大灣區買樓少了限制,置業會更加容易。大灣區的經濟發展速度飛快,樓價相對香港便宜,在區內置業,增值潛力也比香港高。

中央十六項利港措施,可以說是因應了香港目前情況而推出,希望可以幫助特區政府穩定香港民心,同時也為對內地發展有信心的人提供了選擇。有些凡是涉中都質疑的人說,這些措施都是中央希望吸引香港人到內地居住或者發展,是否因為這值得些少好處,就跑回內地呢?甚至懷疑這是要吸走香港的人才、錢財。 

為看好內地者拆牆鬆綁

有研究過這些政策的人就認為,中央開出這些利港措施,是考慮了過去港人提出的意見,不是內地憑空想像就推出,主要是希望能夠做好兩地的融合,讓港人從中得到好處,像在內地置業,過去很多港人想辦辦不到,現在就享有等同當地居民的權利,這些權利可以用,可以不用,完全有自由。當然,是否領這個情,最終還是由香港人自己決定,說到底「牛唔飲水,撳唔到牛頭低」。

香港的經濟發展,近年已受到本地市場太小的局限,發展空間愈來愈小,年輕人本來就應該放開眼界,才可以有更好的發展。中央近年不斷鼓勵香港的年輕人回到內地發展,現在回看很多被疑中派批評的建議,譬如在內地建立港人的居住地,都實實在在能夠解決香港的社會難題,而且為接受者帶來機遇。只是有些人的看法不同沒有落實,這沒有甚麼辦法。現時,因為香港亂事頻繁,中央可能出於要安撫一下香港市民的心,同時抒解民生上遇到的困難,推出更多優惠港人措施和機遇,為看好內地、希望回到國內生活或發展的港人拆牆鬆綁,提供更多和更好的機會。一些不喜歡到內地發展的港人,他們可以選擇留在香港,甚至移民海外,對他們也不會有負面影響。

在這場由反修例引發的社會運動當中,示威者不斷地叫口號,一些口號有點不明所以,好像「不自由,毋寧死」,但香港無論在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很多方面的自由,自由度都相當高,排名世界最自由的三甲之內。至於回不回內地發展,香港人當然可以有選擇的自由。現實生活不能只講政治不講發展。有人天天想講政治,有人也想要有發展。從中央的角度而言,能夠幫到香港人是首要考慮,個別人士堅拒不領盛惠是他們的個人選擇,中央不會勉強,也不會因此受到他們的想法左右。

當香港仍然沉浸在政治高熱中,世界不斷有大事發生。英國因為脫歐糾纏不清,下月要舉行大選。中美亦正在趕着簽署首階段的貿易協議,還有很多與香港有密切關係的重要事情都在陸續發生。(特約作者:陳約翰)

全文刊《星島日報》「港情周記」專欄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