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迴響】萊坊林浩文:對樓市無重大影響 未來數月視外圍及社會運動因素

2019-10-16 13:08

對於特首林鄭月娥在最新《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土地及房屋政策部份,萊坊執行董事兼估價及諮詢主管林浩文認為,對樓市沒有重大影響,未來數月外圍因素,尤其中美貿易及本港社會運動會影響樓市走勢。他預測,未來3、4個月樓價會仍向下調整5%。住宅樓價有機會從高位(2019年6月)向下調整約10%。但出現像97年般的「大跌市」機會不大。 林浩文認為《施政報告》「不過不失,有待觀察」,個人會評「70分」,比上一份好。認同政府的出法點,只是許多政策要有長遠規劃及施政決心、也需要持續性地推行,否則效用不大。在「宜居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香港仍落後於許多其他地區。不管未來數月的市場波動,長遠而言香港所有類別的土地供應仍然不足,所以在土地供應上要有多項選項。 賣地是政府主導,賣樓是發展商因應市況推盤。他認為,現在問題是樓價仍然高企,未來3至4年數字上的供應是足夠的,但可負擔的住宅供應(affordable housing) 卻嚴重不足,所以市民能負擔的面積愈來愈少,選擇也不多。希望政府增加港人置業階梯,考慮不同階層的置業需要,審視公屋和居屋的政策和入息限制,以至輪候時間。 此外,相信現時政府沒有「減辣」空間,未來6個月「減辣」的機會也不大。估計今年美國可能減息1至2次。 他估計,2019/2020賣地收益(包括補地價)約1200億至1600億元(視乎高鐵站地皮收益)。 1.按證保險上限提升首置客樓價上限提升至800萬元,這是好事,可以幫助年青人及「中產」,亦有多一個選擇,不用令買家只能傾向買1手樓。估計未來數月2手有會轉活躍,2手成交比例可望因此提升(由64%增至70%)。現時1、2手比例是36%對64%。 2.土地收回條例 -引用這條例有一定用處,收地需揀選合適地點,由於部份新界農地必定位置偏遠,要考慮基建交通能否到達,另外是四周環境,如所收回的土地只興建公型房屋,容易被標籤化。另外,如收回的土地上有使用人或佔用人,政府亦需小心及平衡各方利益及要求。除基建及房屋供應外,發展「地區經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3.公私營房屋 - 「公私營7/3比例」,希望政府要貼近市場,也要果斷判斷,因為市場變化可以好快,而政府政策又經常滯後。 4.公私營合作 - 希望政策能盡快推行,同意政府的「土地共享」政策,預料發展商可以把手上的農地與政府共同發展,這可加快土地及房屋供應及放土地價值。但仍視乎政府計算補地價的方法和批改變土地用途所需的時間。在補地價的層面上要有機制及「公平公開」,或有評分制度,以釋除市民的疑慮。私人發展商參與也可加快「起樓速度」及「商業發展」。因提供住宅及基建外,亦需發展商業及地區經濟,這不可能單靠政府去實行。 5.公營房租者置其屋計劃 -約4萬個單位仍未賣出,如公屋居民能以較低價錢購買自住單位,有助縮窄貧富差距及「上流空間」,還能釋放土地價值,對勞動力市場有正面作用,同時能更有效地運用現有公營房屋資源。但首先要解決管理問題,例如政府對維修儲備基金的注資金額、重新審視租置屋的界線範圍等。 - 另外,因公居及基層需求大及輪候冊長,建議審視所有「置業階梯」,避免在樓市下滑週期時對私樓的影響。 6.土地及房屋供應 - 相信未來3至4年住宅可達標。估計未數月政府賣地仍會減慢,「留番O的彈藥喺手」,建議政府盡早確立時間表,並開始進行諮詢和作出全盤規劃。因2023年後的供應是「大問號」,中長遠供應有賴新增土地幾時到位,因許多建議及發展區要改土地用途或要平衡許多持份者。未必能短時間釋放這類土地。需要維持長遠的執行力度,希望政府成立專責委員會/部門去執行。 - 除住宅地外,其他土地供應如商業、物流、休閒亦不足。土地供應的問題要加快決定及落實。 7.填海及人工島及東大嶼及棕地 - 東大嶼發展有一定地理優勢,又有「大灣區」概念,但這是長遠計劃,希望政府有時間表。 - 棕地是一大問題,不易解決。一方面有土地持份者,另一方面要吸引土地佔用人願意搬出,但又涉及一定嘅賠償問題。 - 認為填海及人工島的選項較為可取及可行,在維港以外的非天然海岸線填海及在中部水域興建人工島,這類土地供應可減少賠償問題,而相關持份者亦相對較少。這類建議在推行上會比其他選項的發展速度為快,另外填海及人工島亦比較容易興建大量土地,對未來新市鎮或城市規劃上亦較容易及全面。但在實行之前,政府應進行不同的可行性研究、技術上評估,環評報告,以決定可行性。儘管填海及人工島是可考慮選項,但要長遠增加香港土地供應,不應該過份依賴一兩個選項,多個選項應該同時進行,並應加快和多角度實行。 - 「大灣區」發展亦十分重要,如政府未來主力協助大灣區的開發,估計長遠有利新界北區住宅樓價(如元朗、屯門及東涌)及北區的商業地產。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