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進入枯水期 千年古蹟「落星墩」提早重見天日

2019-10-13 11:34

「落星墩」提早重見天日。網上圖片
「落星墩」提早重見天日。網上圖片

長江中下游自七月下旬以來嚴重乾旱,「中國第二大淡水湖」鄱陽湖提前進入枯水期,湖內的千年歷史古蹟「落星墩」重見天日,露出全景。由於落星墩長期泡在湖水中,建築至今仍未腐壞,因此吸引不少遊客特地到現場一睹風貌。

過去鄱陽湖通常要到11月中旬才會進入枯水期,一直到翌年三月才結束,因此落星墩僅有約五個月的觀賞期;由於今年乾旱情形嚴重,因此落星墩提早重現於世,不過為防水資源不足,目前當局已進一步加強用水管理,保障民眾生活用水無虞。

落星墩由於形如星斗而得名,早在五代十國時期就出現,當時被封為「寶石山」,宋朝初期曾在上頭興建亭院,明代時又增建了其他各種樓閣,但由於年久失修,至今只剩下一些遺跡。在北魏時期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中就曾形容:「落星石,周蛔百餘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以名焉。」此外東晉陶淵明、宋朝王安石均曾作詩吟詠。

由於當局預估目前鄱陽湖的水位將持續下降,且江西省10月中旬的降雨仍將持續減少,甚至無降雨,為此相關部門已出動進行防災抗旱,會適時啟用人造雨作業。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