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南山邨街市祖傳食譜 包製70年情味手工糭

2019-06-06 17:30

七十年老店嘉湖,以糭子聞名,現由第三代區偉剛(中)及其二姊(左)、三姊(右)守着祖業。
七十年老店嘉湖,以糭子聞名,現由第三代區偉剛(中)及其二姊(左)、三姊(右)守着祖業。

在南山邨街市盡頭有家帶點老氣的小店「嘉湖」,每到午市就在賣上海粉麵、粢飯,看似是家寂寂無聞的食店,但每到端午節前便化身為包糭工場,出產大量手工糭,備受高官、明星追捧。「我們三代人包糭、賣糭七十年,區內外的人也會來光顧,都是認識了數十年的客人。」負責人之一區偉剛說。就是靠着一家人的齊心和老主顧的支持,成就了一個屬於香港人的端午糭品牌。

嘉湖的起始,可追溯七十年前,祖籍上海的外祖母因親手包糭送人而得好評,於是開始賣糭,後來仍是小孩的區偉剛及姊姊們,純粹貪玩及想賺點零用錢,才幫忙洗糭葉及紮糭子。「那時只是小學生,根本不愛包糭,並非想學包糭技巧,只是聽婆婆指揮。及後長大了,眼見媽媽包糭辛苦,就想分擔媽媽的工作。」區偉剛說。如是者,這家業撐了數十年,不僅區偉剛,連原本在唱片公司工作的二姊區愛霞也回來幫忙,主持大局。「包糭有很多步驟,較重要是『配肉』,即把豉油醃過的腩肉,平均分成一份份,每份有肥有瘦、不多不少,才不會影響口感。這步驟只有二姊能做,因為她熟手,且最有耐性。」區偉剛說。

別小看「配肉」的過程,一個可放約五十份腩肉的鐵盤,要花一個多小時才能裝滿,全程只能站着剪肉及砌肉,連休息時間也沒有。「配一盤肉要一氣呵成,每次配完也腰痠背痛,很辛苦。」區愛霞苦笑着說。

店子賣的是嘉湖糭,即枕頭狀的上海糭,比廣東糭體形小,但餡料同樣豐富。「有人看見糭子的的骰骰,以為我們偷工減料,當然沒這回事!嘉湖糭就是這個形狀,我們放了很多料,你吃吃就知道。」區愛霞解釋。 

這嘉湖糭有十四款口味,有甜有鹹,可選多肥肉或多瘦肉。「有熟客要求只放肥肉,不要瘦肉,我們能做到便給他做吧!」區愛霞笑說。要滿足客人的要求,又要趕及在端午節前包好嘉湖糭,就得靠區氏三姊弟每日辛勤工作十多小時,故每年端午節前兩、三星期,就會出現「閉門包糭」的景象,數十年如一日。「包糭工夫繁多,全靠人手去做,每天早上九時開工,先用豉油醃肉,然後以豉油浸米及上色,接着就是配肉。糭葉亦要逐塊清洗乾淨,並備好蛋黃,準備工夫做得七七八八,才可包糭。最後以不同顏色繩包好糭子,以資識別,才放進大煲內煮五、六小時,完成後待客人取貨,這是一場體力持久戰。」區偉剛說。

臨近端午節,每日花上十多小時做糭,非常吃力,加上姊弟們年紀漸大,退下來的日子好像不遠。「未必有人接手了,後生一輩哪會待在店內包糭?現在不想太多,撐到何時就何時!」區偉剛說。

地址:石硤尾南山邨南豐樓104號地下

查詢:2779 1153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