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專訪|嶺大鼓勵申請高水平專利 養成產學研
2024-12-17 11:17
本港近年致力發展科研,但一直存在產業鏈不足、難以將產品轉化應用等問題,嶺南大學跨學科學院院長陳曦在本報專訪中表示,學院透過改變教授評核機制,鼓勵專利申請,「同時希望更多人看到嶺大」。雖然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撥備百億元作創科技基金,陳曦期望政府亦要有耐心,並可長期支援科學家創業。他又認為,本港需要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協助科學家為產品尋找市場。
陳曦認為,本港科研氣氛與美國相似,較側重基礎研究。為了推動產業化發展,他在嶺大跨學科學院提出新方式評估教授的科研表現,鼓勵專利產出,「專利申請我們先抓住數量,沒有足夠數量,品質肯定上不了去。」陳曦表示,「我提出的只是希望一定程度還原科研本質,比如說教授今年能給我寫出5個美國專利,我其他(科研評分)都可以不看;哪一位教授能發一篇《自然》或《科學》期刊論文,其他我甚麼都不看,就是優秀。」他表示,做法既能顧及專注基礎研究的教授,也可鼓勵申請高水平專利,「產學研的習慣就會養成」。
港科研產品須面向內地
科研取得專利後,還要轉化為實際應用,陳曦稱本港轉化率只有數個百分點,而深圳則有10多個百分點,美國部分大學更達20%,「香港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在訪問中多次強調,本港市場難以消化大量高科技科研產品,需要面向內地和一帶一路市場。
《施政報告》預留100億元作「創科產業引導基金」,透過基金引導市場投資指定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陳曦認為資金固然重要,政府同時要對科研界有耐性,給予長期資金支援。他又形容,科學家一般顧及技術發展,無暇兼顧科研市場化。陳曦認為,本港若要發展「產學研」,科學家需要與產品工程師和職業經理人夥伴合作,分別為科研產品保證及格率、控制成本等,以及推銷產品和了解市場需求,但香港正欠缺這種模式,加上本港產業鏈有限,成為本港科研發展的局限。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