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學者發現兩個「海月貝」新物種 其中一種在本港水域發現

2024-12-16 15:03

邱建文(中)帶領浸大生物系博士研究生林逸濤(左)、博士後研究員李一璇(右),分別在香港水域和南海發現兩個海月貝新物種。
邱建文(中)帶領浸大生物系博士研究生林逸濤(左)、博士後研究員李一璇(右),分別在香港水域和南海發現兩個海月貝新物種。

「海月貝」是可食用的貝類,其貝殼亦可作為玻璃的替代品,浸會大學昨公布,由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圖中)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兩個「海月貝」新物種,其中一個物種更於香港水域發現,令「海月貝屬」在全球的物種總數,由5個增至7個。團隊將兩個新物種命名為 「河口海月」(Placuna aestuaria) 和 「玻璃海月」(Placuna vitream),有關研究已於學術期刊《Ecology and Evolution》發表。

浸大研究團隊在米浦自然保護區的基圍採集到「河口海月」樣本。
浸大研究團隊在米浦自然保護區的基圍採集到「河口海月」樣本。
浸大研究團隊在米浦自然保護區的基圍採集到「河口海月」樣本。
浸大研究團隊在米浦自然保護區的基圍採集到「河口海月」樣本。
「玻璃海月」活體樣本。
「玻璃海月」活體樣本。
「玻璃海月」有着仿似玻璃和珍珠般的貝殼。
「玻璃海月」有着仿似玻璃和珍珠般的貝殼。
「玻璃海月」(上)和「河口海月」(下)
「玻璃海月」(上)和「河口海月」(下)

 

浸大研究團隊發現「河口海月」,源於2022年4月在大嶼山水域進行底表動物調查,以及去年7月在米埔自然保護區,對一種後來被確認為新物種的箱型水母進行研究,期間收集幾個海月貝屬的貝殼亞化石。經過仔細比對,團隊發現採集自本港的標本,其鉸鏈和耳廓結構等特徵,均與現有「雲母海月」不同,因而確定是新物種。

至於團隊發現「玻璃海月」,則源於去年5月,在海口東門市場當地漁民販售的海月貝中,採購到活體的「玻璃海月」標本。隨後在海南三亞新村港的潮間帶及從廈門下津灣收集到更多野生標本,反映「玻璃海月」可能廣泛分布於南海,包括香港海域。

本報記者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