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育兒|幼兒上學大挑戰 與父母分離感焦慮 專家:應建立安全感基礎

2022-01-11 12:58

幼兒兩歲開始可以報讀學前預備班(prenursery class),這時在幼稚園門口總會見到不少幼兒哭喊着拉住媽媽的手,不讓媽媽離開。這階段正是考驗幼兒如何面對分離焦慮的關口,其中決定性的因素是幼兒能否內化母親形象在心中,幫助他們忍受媽媽不在身邊數小時的焦慮,而這種能力其實早於幼兒出生已經開始在發展了。


內化母親形象建安全感

嬰兒剛出生的首幾個月以至幼兒期都喜歡黏着母親(或primary caregiver,主要照顧者),他們需要這外在的客體(object)實體地陪伴在側,滿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一旦母親離開了一陣子或稍長時間,幼兒通常會不安地大哭,這是因為他們未掌握到物體恒存(object permanency)的概念,以為視綫見不到的東西就不再存在,是消失了。然而,只要母親持續恒常地照顧幼兒身心需要,幼兒就可以慢慢地相信,即使需要未能即時被滿足,母親仍然是存在的,他們因而可以忍受稍為的等待,這是由於他們已經把實體母親的形象抽象化地內存到心裏了。內心的母親形象能夠安撫不安的幼兒,這正是安全感建立的重要基礎。

由此可見,家長千萬別輕視嬰幼兒的恒常基本照顧,或者完全假手於外傭,反而要把握這黃金階段,同理孩子所表達的生理和情感需要,盡早建立他們對別人的信任,亦即安全依附(secure attachment)。不少心理學研究發現,幼兒期被忽略甚至惡待的孩子自尊感低,亦難以與人建立友誼甚至健康的親密關係。他們害怕被拋棄,也就是分離焦慮的表現。


嬰幼兒期留意情感發展

我遇過不少智力和工作能力優秀的青年,貌似人生勝利組,但他們在感情上卻是衝動、退縮或糾纏,情緒主導而失卻理性。經回顧和整理成長經驗,往往發現幼年期間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和同理,例如母親因婚姻問題憂鬱而不能全心全意回應幼兒需要,或者父母因經濟問題而焦慮,無餘力同理幼兒的情緒表達才令到他們自小無法發展內在父母的形象,常常擔心所重視的人會離自己而去,既渴望親密關係卻又因自己的退縮或糾纏而嚇走心儀對象,落入情感受傷的循環,令人惋惜。

如是,當孩子處於嬰幼兒期間,父母除關心子女的智力或言語發展能力,更需要留意他們的情感發展。有安全感、情緒穩定的小朋友,腦部整合往往更佳,於學習上自然更得心應手。

文︰Kelly媽媽(80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兩個孩子的媽媽。)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1月11日教育版「小手牽大手」,原文標題為〈分離不焦慮〉。


延伸閱讀:

親子育兒|生仔要考牌?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勿讓育兒變成壓力來源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