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於本港海域發現新品種珊瑚海蛞蝓

2021-10-25 14:52

(左)姚景峰及(右)邱建文
(左)姚景峰及(右)邱建文

本港海域棲息約六千種海洋生物,亦有不少常見卻未被命名,浸會大學生物學系研究團隊,在進行食筒星珊瑚海蛞蝓的研究時,發現其中一個採集的珊瑚樣本,有別於同屬珊瑚,便就其珊瑚進行研究,證實其為從未被命名的新品種珊瑚,因其擁有結構最大及最複雜的珊瑚杯,便將其命名為「大杯筒星珊瑚」。

此前世界只發現七種筒星珊瑚,新發現的大杯筒星珊瑚的形態、外觀均與已發現的筒星珊瑚相近,故誤認為是現有品種,進行基因排序後,證實其屬全新品種,率領研究的該系教授邱建文指,大杯筒星珊瑚在本港及大灣區海域生活,雖然分布不廣,卻是常見珊瑚品種之一,但過往未有人仔細觀察研究,令其至今才於生物學界上「被發現」,「這亦反映生物分類學研究員不多,及業界有青黃不接的現況。」

團隊成員、主責記錄該珊瑚特徵的碩士研究生姚景峰指,大杯筒星珊瑚的骨骼隔膜(septa),有別於現有七種同屬珊瑚的條條分明,部分呈「ψ」型,而生物分類學常依靠過往文獻及地方普查所歸納的生物形態進行分類,因此撰寫研究論文投刊時,為讓專家認同結果,亦把珊瑚樣本寄給對方,「他們都覺得神奇,表示將檢視過往因隔膜不同,而被劃分為其他品種的珊瑚中,會否存在筒星珊瑚屬的珊瑚,為其正名。」

同時,浸大生物學系亦發現兩種全新品種海蛞蝓(俗稱海牛),均屬於此前世上只有九個物種的「背鰓海蛞蝓屬」,其中一種寄生於角孔珊瑚上,以珊瑚組織為食物,因該海蛞蝓背部長有白色圓形的小駝峰,與角孔珊瑚嘴部相似,加上每片珊瑚上只有一至兩個該品種的海蛞蝓寄生,故此前未被發現,團隊將其命名為「食角孔珊蝴背鰓海蛞蝓」。

另一個新品種「褐帶背鰓海蛞蝓」以十字牡丹珊瑚為食,其白色身體帶有棕色條紋,在同色同圖案的珊瑚中,是極皆的保護色,團隊指是從其為研究珊瑚白化機理所培植的十字牡丹珊瑚上,觀察到被生物噬吃痕跡及卵塊而發現。

新發現的大杯筒星珊瑚,以微生物及小蝦為食物,是現存珊瑚杯結構最大最複雜的筒星珊瑚。
新發現的大杯筒星珊瑚,以微生物及小蝦為食物,是現存珊瑚杯結構最大最複雜的筒星珊瑚。
大杯筒星珊瑚的骨骼隔膜,部分呈「ψ」型,有別此前發現的七種同屬珊瑚。
大杯筒星珊瑚的骨骼隔膜,部分呈「ψ」型,有別此前發現的七種同屬珊瑚。

團隊在實驗室的十字牡丹珊瑚上,發現的新品種海蛞蝓「褐帶背鰓海蛞蝓」。
團隊在實驗室的十字牡丹珊瑚上,發現的新品種海蛞蝓「褐帶背鰓海蛞蝓」。
「食角孔珊瑚背鰓海蛞蝓」一如其名,以角孔珊瑚為食物,壽命只有短短兩個月,其卵塊呈橙黃色。
「食角孔珊瑚背鰓海蛞蝓」一如其名,以角孔珊瑚為食物,壽命只有短短兩個月,其卵塊呈橙黃色。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