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題】三青年史學家談國史 鑑古知今盼改革社會

2021-01-29 17:29

第九屆「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的三位得獎者,林嘉澔(左)、謝穎豪(中)及關浚鋒(右),皆對中國歷史感興趣,並於高中時修讀中史科。
第九屆「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的三位得獎者,林嘉澔(左)、謝穎豪(中)及關浚鋒(右),皆對中國歷史感興趣,並於高中時修讀中史科。

讀歷史能鑑古知今,增進個人修為,亦可應用於工作及學習上。新一屆「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三名得主出爐,各人均有研讀歷史的獨特看法,笑言對知識「多情」的林嘉澔,認為透過歷史認識周遭環境,不在於背誦大量史實;關浚鋒相信要「責備」前人的不盡不善,反思過去錯誤,才能邁向理想。唯一女將謝穎豪形容,在大時代紛擾之際,讀史能安心立命,改變社會。

第九屆「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日前舉行頒獎禮,因應新冠肺炎疫情,今年首次以綫上形式舉行。今屆三名得主,分別是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畢業、現就讀香港大學中文及中史系的謝穎豪,畢業於筲箕灣官立中學、現就讀中文大學歷史系的關浚鋒,以及來自保良局董玉娣中學,現就讀港大社會科學學士(政治學與法學)及法學士雙學位課程的林嘉澔。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陳碧華(左四),與參與頒獎禮的學者及嘉賓,均認為年輕一代的史學者具有潛質,希望他們能秉持精益求精的心態,繼續「習史」。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陳碧華(左四),與參與頒獎禮的學者及嘉賓,均認為年輕一代的史學者具有潛質,希望他們能秉持精益求精的心態,繼續「習史」。

林嘉澔︰新角度詮釋歷史

林嘉澔雖在大學並非修讀歷史,但他認為政治和法律與歷史實際相關,從歷史中學習到的知識和精神,對將來有莫大幫助。

曾於「一帶一路一狀元」中學校際問答比賽中,帶領隊員奪冠的林嘉澔,笑言自己對知識很「多情」,歷史以外,亦喜歡研究哲學及法律知識,博學的他認為研究歷史,不在於背誦大量史實,「而是透過歷史認識周遭的環境、鑑古知今,並提升個人修為。」

他稱在年獎的遴選階段,有評判問到哪個朝代的文化最為璀璨,「我相信大部分學生都會答唐朝或宋朝,但我提出了清朝中西文化融合的新角度,相信令評審留下深刻的印象。」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歷史系副教授李建深在分享指,不同系別的學生可以合作,共同研究中史。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歷史系副教授李建深在分享指,不同系別的學生可以合作,共同研究中史。

關浚鋒︰史家著作長知識

另一位青年史學家關浚鋒,在大學攻讀歷史,期望為歷史科開拓更多可能性,「透過重新整理歷代的特徵,歸納出時代的發展趨勢。例如近代學者內藤湖南提出『唐宋變革論』,啟發後人在劃分中國歷史階段上提出更多看法,拓展了歷史研究的範疇。」

他指歷史能避免後人犯下重大錯誤,他希望大家責備前人的不盡不善,皆因不停地反思過去,才能邁向理想。

去年文憑試中史科考獲5**佳績的關浚鋒,認為考好中史,要針對性地熟讀考核內容,「有學生閱讀《國史大綱》等歷史著作,但考試未必派上用場,其實學生可參考坊間的『雞精書』針對性溫習。行有餘力時則可閱讀錢穆、費正清等史家著作,增長知識。」

至於今屆唯一女得獎者謝穎豪,認為認識中史是國民最基本的責任和義務,讀史能在大時代紛擾之際安心立命,以前人經驗改變社會環境,「正如錢穆先生所言:『一國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更重要是從中感受中華民族的壯大,及歷史文化的承傳。」

謝穎豪︰讀國史承傳文化

中學時期曾任中史學會主席的謝穎豪,立志成為中文科老師,期望把博大精深的語言與歷史知識,承傳給學生。

記者:方麗盈  攝影:褚樂琪、盧江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