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互動】社工夫婦自資出書 分享靜心互動小遊戲

2021-01-15 11:04

馬學駿(左)和黃語恩(右)早於去年年頭已開始籌備新書。
馬學駿(左)和黃語恩(右)早於去年年頭已開始籌備新書。

小孩子向來活潑好動,富有好奇心,有時還有很多「鬼主意」。不過,這些特質卻有機會影響父母的情緒,而父母隨之而引發的行為,又會影響小朋友的情緒,形成一個惡性循環。Elsie知道,近日有一本名為《陪孩子學靜心》的新書,作者馬學駿(Stephen)和黃語恩(Svah)是一對社工夫婦,該書由他們自資出版,旨在以「靜心」輔助家長教養孩子,並藉此增進親子關係。書本的內容豐富,包括五十二個覺察專注親子遊戲、多個嬰幼兒靜心要訣及大眾對於靜心的疑慮等等,值得家長參考。

總結經驗 紓緩情緒

Elsie早前跟兩夫婦傾過,知道他們育有兩名女兒,分別四歲及兩歲。Stephen表示,初次接觸「靜心」是源於大女兒的出生,「作為新手爸爸,要照顧小朋友的起居飲食,並不簡單,而且女兒需要我和太太花時間哄睡,又經常要三更半夜起牀照顧她,讓我們身心俱疲之餘,情緒也不穩定,所以我便修讀明愛全人發展培訓中心的『靜觀認知治療』課程,學習紓緩照顧家庭壓力的技巧。」

後來,Stephen把「靜心」帶到家中,發現女兒容易入睡,少了哭鬧,他們更察覺到自己情緒的起伏。體驗到「靜心」對家庭的好處後,Stephen和Svah以女兒為對象,設計了不同親子靜心活動,更將這些活動開班推廣,分享給各位爸爸媽媽。而這本靜心實踐書籍,正正集結了他們多年對「靜心」的研究及在社區進行靜心活動的經驗。

Elsie看過這本新書,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理論篇〉、〈預備篇〉及〈實踐篇〉。〈理論篇〉主要讓讀者認識「靜心」的好處和概念,Svah指出,當中較少人知道的是「自動導航」,「當父母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時,多以慣性反應來處理,好似小朋友倒瀉水,父母的本能反應可能會生氣或怪責孩子。」而靜心練習能讓父母及孩子學習「停一停」,若然兩方都能延遲一至兩秒反應,並作深呼吸才回應,便可以避免負面的行為和說話所引致的傷害。

黃語恩和兩個女兒在大自然環境中,進行親子靜心遊戲。
黃語恩和兩個女兒在大自然環境中,進行親子靜心遊戲。

善用比喻 解釋概念

至於〈預備篇〉,兩夫婦整合了曾參與社區親子靜心活動的家庭,其中三十項對於「靜心」的疑慮。Stephen同Elsie講,不少家長覺得幼兒的認知能力弱,並不適合參與靜心活動,但他卻認為,其實任何年紀的孩子都適合參與靜心活動,只是幼兒需要家長多一點引導和指示。他建議家長多運用比喻,解釋一些難理解的概念,「家長可以將『集中注意力』比喻為『書枱燈的光』,因為書枱燈只能照射部分位置,不像大燈,能夠照射整個房間。家長又可形容『猴子』在小朋友的腦海中跳來跳去,要孩子叫『猴子』安靜。」

〈實踐篇〉方面,是Svah覺得最有特色的五十二個靜心覺察專注親子遊戲。這些遊戲都是兩夫婦參考成人靜心活動後親自設計的,並曾嘗試和兩個女兒一起玩,例如「呼吸吹波波」可讓孩子練習呼吸,並放鬆身體;畫「曼達拉」這種對稱的圖案,可以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另外,書中不但將遊戲按年齡分類,還詳細列明遊戲的步驟及需要留意的地方,方便初次嘗試「靜心」的家長及孩子。

《陪孩子學靜心》是少有專為零至六歲的嬰幼兒所設計的靜心實踐書籍。
《陪孩子學靜心》是少有專為零至六歲的嬰幼兒所設計的靜心實踐書籍。
書中的五十二個靜心覺察專注遊戲,均配有精美插圖,助家長了解玩法。
書中的五十二個靜心覺察專注遊戲,均配有精美插圖,助家長了解玩法。

每周修心 良好習慣

Svah補充,把五十二個靜心遊戲放進書中,是因為一年共有五十二個星期,「家長可把書當作旅遊書,每星期隨意打開書本,覺得哪個遊戲吸引,便選擇它與孩子互動。」她希望小朋友可以將「靜心」轉化為生活習慣,所以她提醒家長,切勿濫用靜心書,將活動當作功課,一定要完成,否則便會加重小朋友的壓力,可謂「得不償失」。

事實上,小朋友多進行體適能訓練,卻少有訓練「心靈」,因此,Stephen希望靜心書能夠推廣兒童靜心活動,並打破公眾對嬰幼兒參與靜心活動的迷思。加上疫情影響,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增多,所以能夠借助靜心活動增進親子關係。Elsie知道,《陪孩子學靜心》新書現已有售,若有興趣購買的家長,可通過Stephen和Svah設立的「幼兒靜心」facebook專頁訂購。

文:Elsie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