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閱讀卷以兩岸作家文章出題

2025-04-03 00:00

文憑試中文科昨日開考,卷一閱讀卷的篇章選材自內地作家蔣方舟及台灣作家柯裕棻的作品,卷二寫作卷以「藏在泥土中的寶物」、「為不完美添色彩」等為題寫作。
文憑試中文科昨日開考,卷一閱讀卷的篇章選材自內地作家蔣方舟及台灣作家柯裕棻的作品,卷二寫作卷以「藏在泥土中的寶物」、「為不完美添色彩」等為題寫作。

中學文憑試首個核心科目中文科昨日開考,考試及評核局表示,共有約4.8萬名考生應試,3個內地試點考場亦運作順利。試題內容方面,卷一閱讀卷的篇章包括內地作家蔣方舟及台灣作家柯裕棻的作品,卷二寫作卷則要求學生以「藏在泥土中的寶物」等為題寫作,有教師表示,選答該題的考生宜融情入物,例如以該物闡述親情、師生情等,會較易取得高分。

考評局表示,昨日各試場學校的整體運作暢順。內地試場方面,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及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亦運作順利。
有考生不夠時間做卷一

本報記者到兩個試場觀察,考生張同學向記者表示,認為卷一難度適中,不過,部分題目因時間不足未能完整作答,但他仍對整體表現有信心,目標成績為「坐三望四」。考生歐陽同學亦指不夠時間完成卷一,感覺比上年的題目多,認為整體表現比平時差,預計取得第3至第4級的成績。

今年卷一閱讀能力的兩篇白話文篇章,分別是內地作家蔣方舟的《我們都曾以為自己會是小說的主人公》,以及台灣作家柯裕棻的《比正路還長的巷子》。前者以不同論說手法說明小說的作用和價值,後者則描寫城市和鄉村巷子不同的面貌,抒發對人生的領悟。寧波公學中文科科主任費雙廣分析,兩篇白話文的作家皆非本地人,其中蔣方舟為「80後」新進作家,估計本港考生對二人的作品感到陌生。

至於第一則文言記述張巡和許願守城抗賊一事,暗含作者司馬光對兩人的同情和肯定,第二則文言的作者王若虛則批評兩人,並對為兩人開脫的說法加以反駁,從而探討「仁」和「忠」的價值。陳樹渠紀念中學中文科老師曹順祥認為文章雖有難度,但第一則文言記述安史之亂,相信對修讀歷史的考生有利。

卷二寫作方面,實用文要求考生撰寫演講辭,呼籲同學支持協助被遺棄動物尋家的計劃。乙部則有題目要求考生以「藏在泥土中的寶物」寫作。費雙廣表示,題目考核考生是否認識在泥土中生長的「寶物」,例如花生、番薯等,掌握其物性及闡述深層次的價值。曹順祥表示,考生可帶出與「情」相關的內容,例如親情、師生、陌生人關愛之情等會較為高分。
寫作融情入物 料易取高分

至於「為不完美添色彩」一題,費雙廣表示,考生先要從命題的背景資料中掌握「添色彩」等於為事物賦予價值,而非「填上顏色」,並闡述面對「不完美」時的心境轉變,始能避免離題。曹順祥推測不少考生或將「不完美」的人事物,最後變成「完美」,以致偏題。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本網站正使用 Cookie

我們使用 Cookie 改善網站體驗。 繼續使用我們的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 Cookie 政策。 Cookie 政策